城市胎记︱解码“凤凰城市”的前世今生
2017-04-11 下午 02:21   来源:驿客   
分享

驿客

  故事是人类沟通及相互理解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主要方式。所谓历史与真相,往往就埋藏在各种版本的故事里。具体到各个社会生活情景当中,每个人,不仅活在自己的故事里面,也是别人故事里的一角。当人类找到“城市”这种社会化的聚居方式后,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社会生活情景。在城市里,人与人之间在故事里的互动更为频繁。人们生活在城市里,人们也生活在故事里。一座城市,不单单是历史建筑的空间组合,更是形形色色人类生活故事的积淀,这也是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

  华沙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有故事,有魅力。

  了解华沙,我们首先从故事开始。每一座城市,应该都有关于它来龙去脉的故事,华沙也是这样。波兰语里,华沙的拼写是Warszewa,华沙的故事就藏在这个名字里。

城市胎记1

位于维斯瓦河边的华沙,它很多的故事都与这条河流有关。

 

  【源于小渔村的Wars和Sawa】

  传说里的时间都是很久以前。生活在旧都克拉科夫的波兰国王沿维斯瓦河北巡,到达如今华沙所在地时,他厌烦了旅途的干粮,渴望能吃上一口热饭。这时,国王看到了维斯瓦河边一间炊烟袅袅的小木屋。木屋主人是一位叫Piotr的渔民,Piotr就是彼得,是波兰人常用名。彼得夫妇让国王吃上了美味河鲜,国王就开始琢磨赏赐的事了。彼得的烦恼是刚生了一对龙凤胎,找不到主持洗礼的牧师(估计这个版本是一个宗教故事)。国王答应,这事包他身上了。两个月后,国王果然带来牧师给小孩洗礼。国王并当上了这两个小孩的教父,赏彼得以王姓,还把周边的土地也册封给他。这个地方,就以这两小孩Wars和Sawa 合起来命名。这个最初叫Was+Sawa的小渔村,就是今天的华沙。

  故事之外,华沙的兴起,与维斯瓦河密切相关确是事实。1400多年前,华沙真的就是维斯瓦河边上一个渔村(Warszowa)。公元10世纪,小渔村逐渐变成一个定居点。到了1313年,华沙发展成为一个城堡。到16世纪中,华沙成为波兰一个重要城市,并有了第一座跨维斯瓦河大桥,成为沿河商贾云集的重要驿站。目前,华沙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波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南北沿维斯瓦河延伸近30公里,面积达到517平方公里。

城市胎记2

16世纪的华沙,是繁荣的维斯瓦河上的重要驿站。16世纪末,由于处在维斯瓦中段的便利位置,华沙取代克拉科夫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首都。

城市胎记3

18世纪70年代,华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河大城市。

 

  【美人鱼的传说】

城市胎记4

  关于华沙的故事,还有一个美人鱼的传说。这位美人鱼据说与丹麦的美人鱼是两姐妹,开始都生活在波罗的海,后来,她经格但斯克沿维斯瓦河来到华沙。波兰诗人奥普曼曾经讲述过美人鱼在华沙的故事。两位华沙渔民在一个隐士唆使下,想把美人鱼捕获作为礼物献给附近城堡的王子。一个月圆之夜,美人鱼在河边一块岩石上唱歌时,被渔民和隐士用渔网网住并被囚禁在一个谷仓里。美人鱼的歌唱太有感染力了,只有在耳朵里灌了蜂蜜才能抵御歌声的感化。他们于是往自己耳朵灌蜜并睡下了,打算日出后再上路。但是负责看守的农夫耳朵没被灌蜜,农夫为歌声感动而释放了美人鱼。美人鱼没有因此记恨,她还用歌声表达了对维斯瓦河沿岸居民的深情。她唱到,我用歌声为你们祝福,为什么你们却要囚禁我?……我不会在强迫之下歌唱,但我会用浪涛送去我对你们及你们子子孙孙的祝福。美人鱼从此就留在了华沙。

城市胎记5

  华沙的官方旅游机构有一个不同版本。渔夫囚禁了美人鱼是因为她把维斯瓦河的鱼都赶走了,但渔夫却因为美人鱼的歌声而爱上了美人鱼。把美人鱼关到木房子里的是一个想借美人鱼生财的商人。渔夫听到美人鱼的哭泣后把她解救了出来,从此美人鱼决定要成为华沙守护者。这个“市政府官方版本”似乎比诗人的版本政治正确一些,干坏事的总是商人,包括渔民在内的华沙市民本质还是纯朴的。对于一般市民来说,美人鱼的“报恩”动机也比“以德报怨”更好理解。

  哪个版本的故事更接近真相已很难追究。

  今天的华沙,维斯瓦河依然穿城而过。我们还能看到河边的钓鱼者,但他们已经不是传说中的渔民。

  真实的美人鱼应该是看不到了,不过在维斯瓦河边,在老城广场,我们可以看到美人鱼的雕像;在大街上往返穿梭的出租车、公共汽车与有轨电车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个美人鱼的纹章。这个美人鱼的纹章正是华沙的城市纹章。

 

  【城市纹章,华沙的胎记】

  中欧的城市纹章最早成熟于13世纪中后期,与城市特权崛起同步。在13-14世纪,原自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城镇法“马革德堡法”(Magdeburg Rights)被当时包括波兰在内的中欧国家超过100座城市所接受,王权贵族向城市让渡了很多自治权,城市纹章成为重要的权力印符。受邀前往这些城市经商的外来商人特别是犹太人正是凭着盖了城市纹章的文书而获得了很多经营的便利和优惠。这些城市纹章最早只是城市印章上的图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化后才最终形成带盾形框的纹章。

城市胎记6

  华沙的城市纹章也在经历不断的演变。几百年来,伴随华沙城市纹章的演化进程,美人鱼的传说逐渐变得与华沙密不可分。据说华沙在1390年最早开始使用的城市纹章来自一个刻着拉丁文Sigilium Civitatis Varsoviensis(华沙城市之印)的圆形图章。目前发现的1659年一本会计簿册,纹章图案已经演变成一个一手拿剑,一手持盾的男性人头龙。后来,龙的人头变为女性。到了16世纪末,龙身最终变成了鱼尾,成为美人鱼。

  现有的华沙城市纹章设计始于1938年,1945年二战结束后,当局继续使用城市纹章,但去掉了纹章上的皇冠。1990年后,由于政局发生变化,华沙城市纹章与波兰国家纹章一样恢复了图案里的皇冠图标,市议会并经过立法确定纹章的图案式样以及颜色使用标准,规定纹章须由市政府机构使用,并用于与华沙市民英勇行为密切相关的节庆和授荣仪式等活动。

城市胎记7

  为了更易于传播,华沙市政府于2004年推出了一个具现代风格的美人鱼图标作为华沙的宣传标识。这个标识将美人鱼纹章抽象成色块,并配以“爱上华沙(fall in love with Warsaw)”的宣传口号。这个美人鱼宣传标识,连同“肖邦之城”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出生地”一起,成为华沙城市营销的重要品牌。华沙的城市推广局、公共交流中心、文化局、体育与娱乐局、旅游办公室以及18个区政府也都加入了这一推广活动。重要的国际性活动、市政府相关网站、景点标识、城市导游图、城市宣传卡片以及各种展会和节庆活动都出现了“爱上华沙”美人鱼图标。“爱上华沙”图标让华沙的城市纹章走向大众和国际化。

城市胎记8

城市胎记9

城市胎记10

华沙城市纹章无所不在,每一台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都被漆成纹章的红黄两色,并被印上美人鱼的特殊印记。

城市胎记11

华沙城市纹章与“爱上华沙”美人鱼图标相互辉映。

城市胎记12

华沙地标科学文化中心上的“爱上华沙”美人鱼标志。

 

  【凤凰城,带着胎记的涅磐】

  千百年来,虽然华沙的城市纹章图案在不断的变化,但华沙使用城市纹章的做法一直没有改变。在华沙城市纹章整个演变过程中,剑与盾这个元素也一直没有改变,这正好也反映了华沙的历史。

  华沙地处欧洲中部,在地缘政治里拥有重要战略地位。不过,这个枢纽位置带给华沙人民更多的是战火的冲击。在华沙的历史上,重来就是战乱不断,华沙以及华沙人民饱受战争磨练,剑与盾所代表的正是他们勇敢面对战争的武器和决心。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华沙80%以上的建筑都被炸毁,波兰人民在废墟上重建了一个新华沙。

城市胎记13

重建后的华沙老城一角。

 

  现在我们看到的华沙正是战后波兰人民仿照历史重建的结果。人们把华沙称为“凤凰城”,意喻华沙在战火中涅磐重生。华沙人不仅仅是按图索骥,更注重重构历史,传承遗产,这一重建方式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正因如此,当我们漫步在华沙街头时,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历史名城。在华沙街头的各个角落,在流动的公共汽车上面,我们看到的那一个个美人鱼图案的城市纹章则犹如这个城市永恒不变的胎记。任凭历史风云变幻,任凭战火摧残,这个美丽的维斯瓦河滨城市总能带着这个美人鱼的美好传说涅磐重生。

城市胎记14

城市胎记15

华沙街头,在各种市政设施中都可以发现城市纹章。

 

  华沙是一个“美人鱼城市”,华沙也是一个“凤凰城市”,这已经是华沙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美人鱼城市纹章已经成为华沙不灭的生命印记,是这个历经百变,浴火重生的城市的胎记。在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向市民和国际社会推广华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纹章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联结作用,为华沙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它把华沙的利益攸关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仅是城市管理者,不仅仅是城市的居民,更是来自世界各地热爱和关注华沙的人们。从传统的美人鱼城市纹章到“爱上华沙”美人鱼城市营销图标的成功,我们也看到了这块古老城市胎记所激发的活力并得到启示。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