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中山纪念堂公园的“红棉树王”讲起……(上)
2022-01-14 上午 10:41   作者:王河   
分享

  位于广州东风路上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公园有一棵“红棉树王”,挺拔傲霜在这里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广州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风霜雨雪、改革开放、披荆斩棘、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岭南文化。

  1月10日是新年的腊八节,喝完腊八粥,我携家人一起来到中山纪念堂公园,记下了难忘的2022年春暖花开的广州欣欣向荣的情景,并在红棉树下留下了合影。

1

2

 

  一、广州城的历史演变图

  广州从:(秦朝)任嚣城——(南粤)赵佗城——(三国、唐)广州城——(宋元)东西中三城——(明清)新老二城——(清代)两翼城,展现出了独特的岭南建城史。

3

图1 广州历代城址变迁示意图

 

  二、宋元时期广州古城建设与中原的同步发展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公元971年,南汉国灭亡,由于辽、夏两国阻隔西北,丝绸之路继续衰落。广州为中国第一大港和世界著名港口,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公元971年灭南汉后,即在广州设立宋代第一个市舶司,外贸的管理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宋代,珠江三角洲进一步开发,广州成为岭南一大米市。加上蔗糖、棉布、陶瓷等生产的发展,海上贸易的频繁,广州比往昔更为繁荣富庶。宋朝300多年间,广州城的扩建和修缮达十多次,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5年)陆续加筑中城、东城和西城。中城(又称子城)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城以赵陀城旧址为基础,西城是为了保护新发展的商业区而扩建的,规模最大,周长13里。三城东西相连。它的东面在今德政路附近,西至今惠福西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面在今豪贤路、越华路和百灵路一带。

  宋人有诗描写广州城:“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程师孟:《题共乐亭》)“番禺城北越王台,登临下瞰何壮哉。三城连环铁为瓮,睥睨百世无倾摧。”(郭祥正:《越王台》)

  宋元时期是岭南大规模开发的时期,汹涌南下的移民潮使岭南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大缩小了岭南社会生活同岭北中原的差距,至南宋以后,基本达到同步发展。宋元以后岭南的居民已衍化为以汉族为主体。与北方相比,南方显得更为稳定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岭南建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为适应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推进开发之需要,掀起了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高潮,岭南建筑工程技术产生了又一次飞跃性的变化。

4

图2 南汉王宫遗址内南宋建筑基址(引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编《南越国宫署遗址:岭南两千年中心地》)

  城镇建设方面,广州宋城大小修缮工程达20余次,最重要的4次中,前三次集中于北宋中期。修建特点之一是三城合一,面积为唐城4倍以上,奠定了延续至明清的城墙基本格局,环绕广州城还建起8座卫星城镇。特点之二是规划设施更为完善。中、东城皆以官署为中心,街道布局呈丁字形,面积最大的西城为商业市舶区,呈井字形。修通了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六脉渠”,延至民国时期仍起着重要作用。延入城中的南濠、清水濠和内濠兼有通航、排涝、防火功能,东郊辟鹿步滘,是番舶避风港。特点之三是城墙十分坚固。庆历年间依智高起兵,捣毁了不少城池,“独广州子城坚定,民逃于中获生者甚众”。为此,朝廷“益重南顾,乃诏二广悉城”。1995年在广州中山五路地铁工地地下2米深处,发现宋代城墙遗迹,顶宽约3米,城墙砖经过烧制,较唐以前使用的粘土压成的坯砖坚硬。广州宋城城内建筑也很雄伟,中城城门双门被称为“规模宏壮,中州未见其比”(图3-33)。潮州宋城主要经过三次修整,子城瓷砖,外城瓷石,外绕城濠,奠定了延至明清的基本格周。肇庆古城也在宋时奠定基本格局。宋代,除了修治各县旧治,还增筑了香山、乳源、英德、高要、新兴、德庆、阳江、化州、琼山、万安军、朱崖军、南难州、梅州诸城,其中有些用砖石砌成。

  元初,虽有拆城之举,江山甫定,元朝廷即下令修复广州城隍,整治濠池,架设桥梁,官署亦有修建(图3-34、3-35)。在潮州修复临江城墙,谓之“堤城”。

1

图3-4南汉王宫遗址内元代建筑基址、南汉王宫遗址内元代石板走道(引自南越王宫博物馆编《南越国宫署遗址:岭南两千年中心地》)

  交通设施方面。整治水陆交通,使广韶路北段、闽南经潮惠至广州的水陆运输得以沟通。更普遍更艰巨的工程是建桥。宋代创建桥梁较多的是雷州(18座)、广州(17座)和潮州(13座)。地当闽、粤交通要冲的潮州广济桥(湘子桥)是长180丈的石梁、浮桥混合结构桥,是世界上最早的开合桥,从南宋乾道年间即开始建桥,一直到明宣德年间才算基本建成,旷日持久,工程艰巨。

  水利工程方面。珠江、韩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带筑堤围垦的勃兴,为安置更多人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雷州万顷洋田灌溉工程、潮州三利溪水利工程都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此外,琼州度灵塘、惠州丰(西)湖、循州赘湖、南雄州连凌二陂、新州张侯陂等都是具有一定效益的官修水利工程。民办陂塘如高要罗岸堤、鹤山泽沛陂等,规模虽小而数量颇多。宋元岭南建筑整体水平提高,有的个体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广州城西是随着贸易发展而出现的繁华商业区,原来并没有城垣保护,黄巢进攻广州,已受到战火洗劫;依智高攻广州又受严重破坏。城垣迟迟建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修城取土不易。北宋熙宁年间,广州知府程师孟以其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得力于朝廷在技术、材料上的支持,终于建成西城。在桥梁建筑方面,宋元时期建了一批巨石垒墩的梁桥,潮州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完成西段十墩、东段九墩,奠下了大桥的基本格局。建西段十墩,就花去了57年时间。茅以昇记述广济桥桥墩,谓“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灰浆,但凿有卯榫,使相契合,然都庞大异常,闻所未闻”。宋代,福建的石桥梁被誉为“闽中桥梁甲天下”,对粤东产生直接的影响。倡建潮阳和平桥的大峰和尚,即是由闽入粤。和平桥为巨石梁桥,桥基以松木叠作井字型台基,再在基上叠石为墩,这种做法十分近似于出现不过百余年的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做法。由于气候湿热和天灾人祸,使岭南宋元木构殿堂遗构如风毛麟角,现存最早的,有宋构肇庆梅庵和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以及保留了宋代民居格局的潮州许驸马府,元构德庆学宫大成殿。梅庵大殿的明、次间比例,用材高、厚比例,基本符合宋代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的规定,斗栱的配置及采用昂栓、拱栓、皿板、梭形柱、檐柱侧脚、生起等做法,更是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架形制,在局部装饰上则呈现出地方特色。

  中国砖石塔的建筑结构,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岭南砖石塔同样如是,南雄三影塔、广州六榕花塔均采用了穿壁折上式结构,是一种相当先进的结构。六榕花塔既体现宋塔特色,又更有岭南地方色彩,对岭南的楼阁式塔发生深远的影响,而后将这类塔称之为“花塔”,又不同于北方那种将塔身饰成花束的花塔。六榕花塔通高67米,是江南古塔中较高的一座。三影塔是建塔早于六榕花塔近百年的北宋早期砖塔,平面为六角,典雅飞逸更近江南风格,高度也达到50.2米。石塔形式多样。潮州开元寺阿育王石塔,与泉州开元寺阿育王塔如出一辙。海南琼山儒符村石塔、南雄珠矶巷石塔,则各具特色。南雄珠矶巷石塔上的浮雕佛像,造型线条简练而神态生动,是殊为难得的元代人物浮雕。饶平柘林镇风塔是建于元至正年间的石塔,7层高达20米,比例匀称,各层设有石栏杆,出檐构件美观。此塔历600余年仍完整。

  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开始出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现存可见到始建于宋代的兴宁围,是“九厅十八井”大型客家围龙屋之早期建筑;潮州许驸马府,是大型潮州民居“四马拖车”之早期建筑。广府文化区域的建筑装饰常用的陶塑、灰塑,潮州地区建筑材料普遍采用的贝灰,均在这时开始使用,甚至已经大量使用。造园技术也有很进步。名园有北宋惠州李氏山园、潮阳岁寒堂、广州西园,南宋揭阳彭园等。潮州西湖、惠州西湖等园林,都是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整治环境的结果,比唐代连山海阳湖更有意义,桥亭廊榭配置更加错落有致。

  宋元岭南建筑的蓬勃发展,也表现在宋元时期雕塑工艺水平上,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令存南雄博物馆门面的一对红砂岩宋代石狮,高l.2米,雄狮左前脚踩石球,雌狮右前脚抚一小狮,这种模式流传至近代。1976年在紫金城郊林田乡高墩顶山宋墓出土的红褐色沙岩石雕随葬品,圆雕石狗形象逼真,毛发刻划细致。浮雕石板龙虎凤鸡,张牙舞爪,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表现出雕塑者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南雄珠矶巷元代石塔塔身上的浮雕,打破了菩萨趺坐的规例,或交谈,或挖耳,充满生活气息,有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

  元代的广州,仍设立舶司,同广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至少也有140个。元人吴莱在《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中说,广州“蕃舶金珠、犀象、香药、杂产之富,充溢耳目,抽赋帑藏,盖不下巨万计。”元代的广州仅次于泉州,是中国的第二大港,也是世界大港之一。元代初期,蒙古统治者怕汉人反抗,大毁天下城郭。元至元十五年(l278年),广州城墙被拆,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始修复城墙。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