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礼治:专注农业科技六十余载 坪石众先师小记(34)
2021-02-26 下午 04:00   作者:蠡人   
分享

  按语:

  汤礼治,我国著名农业科技学家、农业教育家,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六十余载,为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及实用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0年,汤礼治考入国立师范学院,1941年1月辗转到粟源堡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一年级借读,后来转为正式生,并于1944年毕业。从借读生到正式生,汤礼治在粤北度过了完整的大学生活。浸润在国立中山大学的校园文化中,汤礼治承继了一众“坪石先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治学育人的优良传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热爱的农业科技事业。

01

02

图为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1941年第一学期借读生名册,当中可查找到“汤礼治”先生的登记信息。(现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本文原载于《乡音》2015年第6期,文中对汤礼治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及行业贡献等等作了简单的介绍与回顾,可从中一窥汤礼治的坪石先师风范。

 

  汤礼治(1918-2011),江苏省江浦县人。1944年中山大学毕业。解放前任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南京临时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察哈尔省高级农校副校长、河北省农业厅农业技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长期担任《河北农学报》《华北农学报》(均为大型期刊)主编、编审,出版个人专著《生物统计学讲义》《统计学基本公式的推导证明》等多部,并编辑出版《农业“八字宪法”在主要作物增产中的科学运用》丛书、《河北省农业科学论文集》等图书多种。民盟盟员,第二、三、四、五、六届河北省政协委员。

1

图为汤礼治。

  汤礼治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六十余载,他将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倾注“三农”;连续五届共25年的省政协委员,议政建言离不开“三农”;他是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的老盟员,曾被民盟省委评为优秀盟员。他生前,笔者曾对他进过采访,所谈均离不开农业科技。

 

  从南京到察哈尔,农业科技更有用武之地

  汤礼治自幼读书,小学、中学一路走来,1944年他26岁时毕业于中山大学,此后相继在湘南中学、南京一中、南京四中、惠民中学、南京临时大学农学院任教师、教务主任、副教授。在南京临时大学农学院,他主要是从事农业科技教学和教材的积累。

  南京临时大学农学院1945年建立,1946年6月即撤销,虽然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但这里开启了他从事农业科技的人生之旅。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汤礼治在南京一所中学任校长,虽然身份变了,但他一直思索的是农业科技,乞盼着如何早日“归队”。

  机会终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老少边地区建设,他听从党的召唤,于1950年1月来到察哈尔省高级农业学校任副校长。

  察哈尔是个旧有地名,在我国北部,早在1914年就设有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设省的建制,当时所辖地域是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1949年改辖河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北部,省会在张家口市。当年,察哈尔省有一所高级农校,主要培养农牧专业的高级人才。察哈尔省地广人稀,农牧业百废待兴,急需大批农牧专业人才。汤礼治作为农校的副校长,一边进行业务管理,一边从事教学工作,并编写了大量农牧科技教材。

  汤礼治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实践,他说,以科技理论指导实践,才是科技工作的归宿。为此,他带领农校师生深入农区牧区,掌握当地土质、水源、气候、风向等多种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教学,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他说,在南京农学院工作时,农业科技主要针对南方,而在塞外从事农业科技,又有了新的开创和突破,农业科技的教学内容面更广了,作为一名教师,更有了用武之地。

 

  服务“三农”工作,农业种植必须讲科学

  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建制,地域分别并入河北、山西。1953年10月汤礼治调河北省农业厅任技师,1959年从农业厅又调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直至1988年离休。

  在省农业厅和农林科学院任职35年间,是汤礼治在农业科技工作任务重、工作面广,作出贡献最突出的时期。工作中,他一向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对待农业科技,坚持真理,敢于仗义执言。

2

图为汤礼治(右四)参加山区开发调研。

  1958年夏秋期间,全国兴起“大跃进”热潮,农业战线随着全国各行各业的“大跃进”,其“跃进”形势更是热火朝天,主要标志是深翻土地和密植高产。这年秋天,汤礼治以农业厅农业技师的身份参加省里组织的一个工作组,去宁河县(1973年划归天津市)调研农村深翻土地、密植高产、大炼钢铁等“跃进”情况。

  当年“大跃进”,一些人头脑发热,事事走向极端,主观意志超过客观规律,不讲科学。在农田耕作上,一些县一味强调深翻,似乎越深越好。甲村翻2尺深,乙村就翻3尺深,谁挖得深,谁就放了“卫星”。事实上,土翻太深了翻出的是深层“生土”,种子直接种在“生土”上,是不利于作物生长的,这必然会使农作物减产。而当时人们都在“深挖”热火劲儿上,不让翻2尺怕给人们泼冷水,就出了个高招,挖2尺深可以,但要把挖出的上层熟土堆置一旁,再松动下层深土,最后将熟土填回坑里,这样,种子发芽时接触的仍是上层熟土。

  1983年秋,在省里召开的一次有关“生物统计”的学术研讨会上,汤礼治针对有些同志违反科学的一些偏见和错误,作了题为《农业生产的随机性与规律》的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准备修改后作为政协提案上交。他说,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本职工作必须求真务实,我要维护农业科技的科学性,以委员提案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很巧,不知是哪位好心的同志,将这个发言递到了时任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同志那里。高扬看了此文,深表赞同,让在农业刊物上发表,很快就在1983年11月17日出版的《河北农村》上发出。11月28日,《河北日报》全文转发,并加了按语:“希望农业战线的同志,联系实际,认真看看此件,多写这类文章。”

  讲科学,求真知,服务农业实践,是汤礼治几十年一以贯之的追求和使命。

 

  授业立说办刊物,让农业科技广为传扬

  汤礼治是农业科技系统学者型专家,他一生的农业科技实践,通过传道授业和著书立说、办刊物,使实用农技广为传播,这在农林界有口皆碑。

  1958年,正在省农业厅担任农业技师的汤礼治,参与筹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翌年即调至农林科学院任研究员。

3

图为汤礼治(前左)在河北省山区综合技术开发座谈会上发言。

  “研究员”这个身份,工作的轻重伸缩性很大。可执着于农业科技的汤礼治,天天闲不住,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所里的各项业务工作,如制定调研方案、设计实验计划、审阅科研总结报告、鉴定科研成果……此间,他还编辑出版了《农业“八字宪法”在主要作物增产中的科学运用》丛书(共九册)和《河北省农业科学论文集》多册,并出版了个人专著《生物统计学讲义》《统计学基本公式的推导证明》等多部。

  自1962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创办《河北农学报》(大型期刊)后,汤礼治即担任主编。这是在河北省农林系统及广大农村影响很大的一种专业期刊,直接为农业科技服务,深受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待这份期刊办到1985年时,汤礼治感到,23个春秋的《河北农学报》虽在农业科技的普及和理论研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囿于河北范围,能否扩大覆盖面,相邻的兄弟省份联合办一个刊物,既扩大了覆盖面,又可取代各自办的同类期刊,还可相互学习经验?

  于是,他亲自赴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调研协商,建议联合办刊,得到京、津、晋、蒙4省区市的积极响应,遂于1986年创刊了大型期刊《华北农学报》,各方公推汤礼治担任主编,他爽快地担当了重任。

  这份期刊甫一问世,影响很大,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和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并多次获奖。汤礼治本人荣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中国农学会成绩卓越奖。1997年1月23日由中国农学会颁发的这份“表彰状”,“含金量”很高,上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的题词:“献身事业,无上光荣。”

  与此同时,汤礼治积极参与筹建河北省自然科技(含理、工、农、医)期刊编辑学会。学会成立后,当选为理事长,并连任多届。学会在加强自然科技期刊联谊、理论研讨及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多次受到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表彰。

 

  (本文由阿瑞推荐并提供相关资料,南粤古驿道网综合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江家敏 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