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梁家庄园:芳华古建筑,识读文教风(下)
2020-11-28 下午 03: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   
分享

  罗定梁家庄园:芳华古建筑,识读文教风(上

 

  烽火办学,师者传道之举滋润文教之风

  “江流浪浪,不舍昼夜,第十二届各系诸生,修毕学程,又告结业矣……其时,本院播迁罗定,与兴宁则设东江分教处,共维斯文于不墜。越一载,日人降伏,复员广州,始获合并……”翻开泛黄的档案页,一阅省立文理学院第十二届毕业同学录序,抗日战争年代青年学生和高校学者坚持办学传承教育火种的毅然青春气息携字而来。

  省立文理学院自成立之日便与烽火结下不解之缘。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东北战事吃紧,同年8月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成立,设师范学院,由林砺儒兼任院长,后又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简称省立教育学院)。

1

曾想当年书生毅然决然的求学之路,肃然起敬。罗定市档案馆供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从广东沿海进犯。烽火连天,华南地区高校为求一席安全之处,唯搬迁办学。1937年10月,省立教育学院从广州石榴岗新址迁广西梧州,借用广西大学理工学院办学,因空袭频繁,1938年再迁广西梧州藤县。其后又因广州沦陷,西江沿线紧张,三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39年广东局势稍微稳定,奉省府命四迁粤北乳源之候公渡,同年奉令改称省立文理学院。其后,因局势动乱,省立文理学院又搬迁了两次,1944年4月中原会战爆发后,湖南战况日恶,粤路沿线难久安,七迁清远连县东陂旧址,但来不及收拾行李,战局也越发吃紧,再奉命八迁粤西罗定县榃濮乡复课。

  《罗定历史艺文选》一书曾记载,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西江流域受到日寇的严重威胁,罗定由于深入内地,距离西江较远,成为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旧罗定地方志说罗定的地貌是“西控高凉,背负端州,枕长江(即西江),拥菁峨,西扼岑溪之冲,南连阳春之险,崖谷深峻,滩高水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罗定成了华南地区高校内迁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2

省文理学院迁罗定榃濮复课。罗定市档案馆供图。

  1944年5月,时任院长的黄希声带领省立文理学院的学者青年迁往罗定县,借罗定县立师范学校(现罗定职业技术学校,旧址在罗定市委党校)校舍上课。据《民国时期罗定县政府大事记》记:“1944年10月,文理学院奉令迁移信宜设校,本部(罗定县党部)为顾虑西江青年就读利便起见,曾电请仍在罗定开课,以慰众望。现西南行署胡委员铭藻电复,准在本县设校复课。”省立文理学院得以继续在罗定办学。

  经县政府协调,择定罗定榃濮为院址,借用梁家庄园的粮仓、炮楼及部分屋舍办公、教学、住宿,并在离办公地约50米的岗顶平地再搭建三间用竹笪盖的简易课室。“梁家庄园能成为办学旧址,对于文理学院来说是幸运的,能有这么大的面积容纳学生,开展教学,确实不容易。梁家庄园也是一个重要的古建筑,这样一段历史让她的历史价值显得更加丰富。”走访了不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曹劲评价说在广东省很少有这么大的办学旧址。

3

省立文理学院于1944年秋季招录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罗定市档案馆供图。

  在梁家庄园安置后,1944年秋季,省立文理学院在全省招录第十二届学生,考生来自梧州、台山、阳江、新兴、信宜、高州、茂名、廉江、云浮、郁南等县市,招录了一批罗定中学、金陵中学(从广州迁来罗定)、长城中学等高中的毕业生入学,其中罗定籍学生比较多。设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教育系、理化系、生物系、体育专修科等学系,每系招新生人数不定,一般15人到30人。1945年秋季继续招生。

  “1944年,日军进犯罗定,后经泗纶入广西,在罗定仅停留了7天。但因一河之隔,日军经过时未进入榃濮的梁家庄园。”陈大远说,虽然战火轰鸣,飞机声、炮弹声响彻村野,但得益于梁家庄园的地理优势,艰苦的岁月里,省立文理学院的师生仍可以安心研学、潜心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省立文理学院的何大章教授任教期间,曾专门刊文研究罗定的地形,“笔者以居罗期间较长,野外考察,见闻所及,对于地形侵蚀周之事实发现,绩有增多,盖足为前文论证之补充。”其所写的《罗定盆地地形侵蚀周》一文发表在《文理学报》的第二期第二卷,如今还完好地保存在罗定市档案馆,记录详实,还绘有图表加以分析。

4

省立文理学院的何大章教授在教期间,曾专门刊文研究罗定的地形。

  学者,尊师道传业之行也。1948年、1949年在省立文理学院毕业的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学生,毕业后大多在省、市和罗定任教,回罗定的成为罗定师范学校、罗定中等学校学科骨干,如物理系陈端阳、中文系叶肖英等在肇庆中学任教,唐启承(社会教育系)、谭泽基(历史系)等任教于罗定中学,王宁生(中文系)曾任罗定中学副校长,退休后参加编写《罗定县志》,生物系学生会干部、学刊编辑陈汝汉毕业后先在罗定师范学校参加学校学生教材编辑,之后到船步中学任教导主任,退休后还留罗平中学任教十年之久。

  “省立文理学院在梁家庄园办学的时候,榃濮村的文教风气很浓,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学院念书。”罗定市社科联主席苏智勋说,学院师生时有到当地中小学上课辅导学生,战时物资紧缺,当地群众种的菜或米等农作物会拿一些给省立文理学院的老师学生,“关系融洽。”

  前线烽火连天,省立文理学院的师者、学者们肩担道义,以笔杆为枪,以书本为炮,在华南地区阵守教育延续之营,星星之火,燃起教育火种之途,为抗战胜利后的整装出发蓄积力量。

5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文理学院迁回广州。罗定市档案馆供图。

6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文理学院迁回广州。罗定市档案馆供图。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省政府迁回广州改组后,改聘罗香林为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在罗香林时在广州光孝寺办公,主持学院迁回广州工作,前任院长黄希声在罗定协调学院从榃濮搬迁广州的后续工作。

  省立文理学院搬迁的是办学场所,但她的文教风潮印刻在梁家庄园的砖瓦里,与罗定的教育文化一脉相承。庄园深深,历尽时代荏苒。新中国成立后,梁家后人全部撤离,梁家庄园归政府管理。宏大牢固的粮仓继续发挥其储粮功能,曾作为黎少公社的粮油所,现由黎少粮食管理所管理,是罗定粮食储备库之一。九座屋曾作为罗定第九区区公所,1956年起先后成为罗定第二初级中学、黎少中学校区,直至1999年黎少中学完全搬往新校舍,九座屋闲置至今。

 

  活化利用,乘“文旅+”东风再现青春韶华

  已过百年,历经沧桑风雨,端庄典雅的梁家庄园气质如旧,珍惜她,就要保护好她。

  2015年梁家庄园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罗定市政府运用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对九座屋进行抢救性修缮,“蒙尘”的梁家庄园以新貌示人,再度跃入世人眼帘。

  囿于粤北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经费有限,以及建筑体量之宏大、保护压力之重,多年来,罗定市政府对梁家庄园主要实施“圈地保护”,避免人为毁坏。

7

梁家庄园需要好好保护、活化利用。曾伟明供图。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自然损坏等因素,粮仓内的木结构多有坍塌、过道杂草丛生,炮楼因年久失修拆低,书塾成为断壁残垣。如何保护梁家庄园,防止其消失殆尽,如何活化利用梁家庄园,延续省立文理学院搬迁办学的抗战爱国精神,延续火种,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当下,省政府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追寻粤港澳同根同脉同源的共同历史,推动粤北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与创造脱贫空间,助力粤北生态发展区建设。

  自开展粤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以来,罗定通过查阅档案史料、走访调查和参与调研,编印《抗战时期迁到罗定的大、中学校——烽火办学路》一书,其中,详细梳理了省立文理学院在梁家庄园办学的迁徙教育历史,配合后续活化利用的规划设计。

8

现梁家庄园九座屋内整洁,整装待发。曾伟明供图。

  根据《华南研学(云浮)总体规划及主要节点方案设计》,罗定将围绕榃濮村“村+墟+屋+田+河”空间格局,以梁家庄园为核心,打造“河道萦绕,水流潺潺,黄昏唤渡,舵声欸欸”的研学基地,集“文旅+教育”承载功能一体,打造集校史展览与专业创作室于一体的研学馆、纪念园、纪念广场等文化与旅游区,活化九座屋,或引入学校,打造学校与活动操场相结合的教育与运动区,或活化为榃濮村村史馆。

  规划先行,实干落实,罗定市多部门正快马加鞭建设梁家庄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我们正在申报文物保护项目,现在主要是保持梁家庄园的整洁。”谈到梁家庄园这一古老建筑,罗定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陈国希望后续能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彰显梁家庄园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梁家庄园的九座屋,已陈列有展板,向到访之人讲解梁家庄园的建筑历史和省立文理学院的教育历史。“我们准备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将新建约72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新建纪念柱,将进村道路拓宽至6米以上,之后配套硬底化村道和路灯等设施。”罗定市住建局副局长彭逸文表示,目前规划在九座屋旁新建社区体育公园的建设资金已到位,将加速推进。

9

梁家庄园主体建筑保存良好,静待活化利用。曾伟明供图。

  从云浮全域旅游的角度而言,目前云浮旅游业呈现东热西冷的格局,罗定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亟须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足够吸引力的文旅IP引擎,促进云浮全域旅游纵深协同发展步伐。

  梁家庄园之于云浮旅游发展的价值共识日益凸显,接下来是具体思路和实践的问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庄伟光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云浮推进融湾打造大湾区旅游休闲目的地的东风下,梁家庄园的保护和开发,必须与周边的乡村资源、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一二产业融合联动,达到高效利用。

  比如,打造梁家庄园特色文旅品牌,纵向可从梁家庄园的历史脉络中,挖掘南江农业文化,以及可从华南教育历史活化中汲取资源;横向以梁家庄园为核心,与罗定“南粤粮仓”稻米产业、附近观光休闲农业游、美丽乡村、自然生态景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有新意的文旅资源圈。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离不开“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据我所知,梁家庄园是粤西规模最大的庄园建筑。对这样大规模的建筑,要花大精力去保护。”彭祖鸿说。

10

保留梁家庄园文化之根,需重拾南江文化遗珠。曾伟明供图。

  丰富的南江农业文化是梁家庄园源源不断的资源宝库,应由政府统筹规划保护性开发思路、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建设,提高群众参与热情,做深做强文化特色,提高梁家庄园的经济竞争力。同时,按照“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反哺古建筑保护,政府还要做好监督和指引,既要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避免资本逐利的单一性片面性,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江山需要文人捧”。为保留梁家庄园文化之根,重拾南江文化遗珠。今年,梁性存第五代后人、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廖正多次回到故土,奔赴香港走访亲戚,试图在尘封的历史云烟中,打捞先辈足迹,撰写一部梁家庄的乡土文化故事。“很有必要,如今健在知道梁家庄园历史的亲人已经寥寥无几。现在才着手做这项工作,还是太晚了。”廖正感叹到,希望能为梁家庄园留存一段记忆。

  现在对梁家庄园进行活化利用的方向,主要是“文旅+研学”和“文旅+教育”,曹劲认为“要集思广益,如果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这个事情的话,才能有更有创意的活化路径”。

  阳光照进斑驳的古墙,褪去略带清冷的寒意。躲在深闺待发掘,融汇中西之美的梁家庄园因缘际会,在烽火漫天之际,与省立文理学院一同撰写华南教育变迁史,现乘着“文旅+”之风,佳人正与外界娓娓道来她的搬迁办学教育史。

  青春韶华,炽热求索,梁家庄园的曳曳身姿正徐徐走来,再现她的古典,她的学识。

 

  (原文刊登于“南方+”,记者为杨金凤,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江家敏 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