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坪石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大师们
2019-07-12 下午 05:51   作者:阿瑞   
分享

0

  1940年9月22日,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从澄江启程往坪石,途经归化、昆明、曲靖、平仪、盘县、安顺、贵阳、黄果树、贵定、独山、六寨、南丹、河池、宜州、柳州、桂林、衡阳,10月13日抵达曲江、16日进入坪石镇。

  从坪石走出来的学者徐中玉于2019年6月25日去世,徐先生被称为中国的“大学语文之父”。他1939-1941年在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抄写了上万张卡片,论文30余万字;1941-1946年任中山大学讲师、副教授。换言之,坪石岁月的艰辛,徐中玉先生全程体验,在坪石读书时还曾赶到广州中山图书馆战时藏书处连县东陂省立文理学院。有关档案记载到:“查该生等研究专题所需,多须求自我国古籍,本院此类藏书特少,一时未能供给其需要,而该生等又以毕业期遇,未能久待,故前月特请求赴连县东陂省立文理学院图书馆搜集论文材料(前广州中山图书馆书籍现寄存该校。其中古籍甚为丰富),经已照准。现该生等事毕返校,以路费无着,未能启行,似应酌予补助,使其早日成行返院。为此特请核夺示复,以便转知是荷。”[1]

  从坪石走出来的,还有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的卢鹤绂。1941年9月,卢鹤绂留美毕业后返国救亡。11月2日到达坪石中山大学本部,在塘口村一个小地主家住下来,理学院院长康辛元感慨地对卢鹤绂夫妇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2]在灯芯草点的油灯下,1944年卢鹤绂教授写下了《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应用》一文,第一次向国人介绍并预言了原子能的巨大潜力。在坪石生下第一个孩子后,卢先生家务与著述两不误,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从坪石艰苦岁月中,走出了地理学大师、开平人吴尚时。他早年就读本校英文系,应为戴平万、洪灵菲的师弟,低三年级。后赴法国留学,回校任教,紧守坪石,写下多篇至今对中国地理界影响深远的论文,正是在坪石1941年确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学说,提出“广花平原”的地理概念,撰写《广东省之地形》。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1943年在坪石地理系任教。1944年吴尚时先生与曾昭璇先生合著《雷州半岛》,与何大章合著《广东省之气候》,1947年与曾昭璇合著《珠江三角洲》发表,同年9月不幸病逝。曾昭璇先生上世纪80年代有专文纪念吴尚时教授,司徒尚纪教授著有《吴尚时》一书。“丹霞地貌”的命名、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发现,均与吴先生有关。

  在坪石艰难岁月中,走出了一位后来活跃于粤港台三地的音乐家黄友棣,这里催生出激励师生“烽火不忘读书声”的歌曲《杜鹃花》,意境来自1941年坪石铁岭。1944年黄先生在坪石借书《格罗夫氏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两次想还书,惜未如愿。2010年黄先生去世,2013年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高雄中山大学代表团访问中大,为黄友棣先生还了愿。

  在坪石艰难岁月,培养了杨卓成建筑师,1941年在坪石毕业于建工系,与卫宝葵老师同班,共14人。台北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不少来自这位喝过武江水的学者。如台北圆山大饭店、士林官邸、中央百世大楼、中正纪念馆等,因为中华民族的情怀,这些建筑充满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意韵。2006年杨先生去世。

1

图为历史上的坪石医学院。(作者根据旧照片手绘图)

2

图为历史上的坪石老街。(作者根据旧照片手绘图)。

  以上这些仅仅是坪石众多学子中的少数人,在坪石的岭大农学院、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培养的数千学子中,也出现了众多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坪石,文化火种保存延续的“圣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栋梁之材成长的源头,至今仍然被无数学子及后代牵挂。2014年,98岁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冯颂明先生捐款200万元,设立机械创新基金,其缘由就在于1941年冯先生毕业于坪石机械工程系、坪石机械工业救国之心长存之故。

  卢鹤绂先生于1943年离开坪石、前往广西大学,但他在坪石的两年意义非凡。卢先生自美返乡报国有语:“摘冠卸袍归故里,新声出自旧庙堂。”他借用曹植诗,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就是坪石先生们的情怀,这里还留下中国农学家、华南农大奠基人之一李沛文,中国图书馆学奠基人之一杜定友,中国化学工程先驱之一康辛元等一批中国现代教育史代表性人物。坪石应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让后来者踏上武水的众古码头,回眸坪石先生的身影!

   附: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官网等对卢鹤绂先生的记述

  1941年,卢鹤绂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1941年11月2日,卢鹤绂辗转来到了当时设在广东北部重镇坪石的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一职。当时在中大的生活非常辛苦。1942年暑假,卢鹤绂的夫人产期将近,而坪石镇无妇科医院,夫妇俩不得不乘小舟去火车站。乘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后,因车站离县城医院很远,只好雇人力车。在人力车上,卢鹤绂夫人出现了产前阵痛。卢鹤绂不得不下车在车后助推。刚推到湘雅医院产房,夫人即生下长子永强。夫人出院回塘口村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而地上则是鸡屎、牛粪满地,污浊不堪。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又专心致志地在灯芯草点的油灯下备课。[3]
 

1

图为卢鹤绂先生获得博士学位的照片。

2

图为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院长陈宗南。

3

图为位于三星坪的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本部教学的祠堂

4

图为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陈宗南院长居住于村民家中房子,备课写作的桌子还保留。

5

图为理学院上课的祠堂,塘口村朱氏宗祠。

6

图为塘家村理学院老师住的村民房子。

7

图为塘口村理学院的码头。

8

图为文学院铁岭旧址,“杜鹃花”校园歌曲诞生的所在地。

  坪石镇周边还有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如600年历史的大坪村杨家寨,西京古道等。

9

图为马厩精美的二楼围栏木雕。

10

图为西京古道。

11

图为古道信息牌。

  附:饶宗颐先生对黄际遇先生的记述

  黄际遇先生,字任初,号畴盦,广东省澄海县人。先生自幼颖异,书过眼终身不忘。精力充溢,体貌俊伟似齐鲁人。其学长于数理解析,蜚声国际,尝发明一定积分定理,著有《Gudermann函数之研究》、《潮州八声误读表》、《班书字说》,及《畴盦数学论文集》。门子弟遍南北。平居效李蒪客排日为记,举凡科学、文学理论、畴算演证,与所作骈散文章,及与人来往书札、联语、棋谱,靡不笔之于篇。小楷端书间,杂以英、德、日诸国文字。月得一册。其在青岛所记者,曰《万年山中日记》,曰《不其山馆日记》。广州所记者,曰《因树山馆日记》。在临武所记者,曰《山林之牢日记》。积数十年。其民二十年以前所记,惜于飞鲸轮古雷山遇难时全漂之海,今所存共五十四册,蔡孑民先生谓:“任初日记,苟付梨枣,非延多种专门学者,难与校对。”其精深博大,于兹可见。[4]

  附: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柱铨先生对马思聪先生的记述

1

图为马思聪先生组图。(图片来源自网络)

  马思聪先生于1942―1944年常来广东北部坪石—管埠(已近粤湘边界)教学。 1937年秋,马思聪应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之聘为音乐教授。1938年10月广州沦陷,马思聪转赴香港,实际教学只有一学年。1939年3月1日,中大迁至云南南部澄江复学。1939年秋,中山大学成立师范学院,再聘马思聪前往任教。1940年,中大迁往粤北坪石附近管埠、乐昌县城等地,马思聪没随迁。同年2月,马先生在重庆演出并任励志社乐队指挥。 1942年9月,马思聪重返中大师院。马思聪这时期演奏活动频繁,常来往于韶关(曲江)—坪石—管埠一带演出。马先生的演奏受到热烈欢迎,可惜学校的钢琴五音不全,难为了马先生和他的太太王慕理(钢琴伴奏)。[5]


 

  注释:

  [1]陈平原:《“烽烟不绝读书声”——中大档案中的徐中玉》,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第2期,90页。

  [2]摘自网站:www.sohu.com/a/163957917_674902

  [3]摘自《卢鹤绂传》、《卢鹤绂侧影》、纪录片《大师》、中山大学物理学院官网等。

  [4]周柱铨:《有关马思聪在坪石——管埠的史料》,人民音乐,2007年第5期。

  [5]摘自黄小安gdphoto的博客《祖父黄际遇与他的日记 (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af1570100xigx.html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