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上的图腾与路标
2018-02-13 下午 07:20   作者:阿瑞   
分享

补1

       春节到了,中国人迎接着属于人类最忠诚朋友的年份——“狗年”的到来。早在人类处于“田猎”时代,猎犬就是先民最亲密可靠的生存伙伴。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氏族社会,就开始训养犬了。良犬别称有韩卢、宋鹊,源自《战国策》典籍,在殷商时代也有负责田猎的官名——“犬”。[1]在南粤大地的西部,雷州石狗图腾崇拜成为最具有区域特征的农耕文化。

 

       一、守护神雷州石狗  

       将狗作为图腾崇拜物是雷州半岛延伸至北部湾大部分地区的独特文化现象,石狗图腾成为了千年不衰的雷州大地景观。在古驿道旁的村落,有石狗守卫着,在田野里也有石狗看护着。2012年的普查结果显示,在雷州332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376尊田野石狗,844尊馆藏石狗。[2]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司徒尚纪先生在《雷州文化概论》中对石狗图腾崇拜涉及领域分成四类:生殖、求雨、镇禳和祁福。[3]

1

图为守山、守海和守林的石狗(作者绘制)

       动物崇拜随人类社会发展功能逐步泛化,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有守山、守海、守林和守田的石狗;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有守桥、守村为寓意的石狗。

2

图为雷州石狗中守田、守桥和守村的石狗(作者绘制)

       最近广东省国土厅将垦造水田工程与地方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在雷州客路镇将农业景观与石狗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田野分界处以石狗为标记,并用了“稻海桑田”诗情画意的名称,使得具有文化传承和生态价值的万亩新农田将成为新的观光点。

2

图为雷州客路镇“稻海桑田”策划景观(图片为广东省国土厅提供)

 

       二、温哥华原著民的图腾柱和“指路人伊拉纳克”

       加拿大政府对原住民政策从隔离、同化到大融合,从灭绝、压抑到和谐,经历了几番波折和探索。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土生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以农耕、渔猎为生。欧洲人的到来不仅是贸易,还有战争和欧洲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征服。原住民的文化在20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得到重视,象征原住民文化的温哥华城市纹章在1969年经英国纹章院批准使用。出生于英国后移民到加拿大的艺术家布鲁姆费尔德(James Blomfield,1879-1951年)在1903年设计的,但中间诸多波折,上世纪60年代英国纹章院才批准该纹章。虽然形式上还是欧洲传统的盾徽的形式,但体现了北美城市的特征和新移民的精神世界,上半部分部首是两朵dogwood 花,它也是省花,中间是原住民的图腾柱(Kwakiutl totem pole)。波浪纹象征着城市被大海环绕的地理特点。盾徽的铭文是:“土地和空气使我们得到繁荣”。盾徽两侧的扶盾物是两位普通市民,代表温哥华的传统产业:伐木业和渔业的工人。盾徽上有头盔,其上是壁冠还有港口象征着帆船。[4]

  4

图为温哥华城市纹章和温哥华市政厅赠送客人的城徽纪念章(作者绘制和拍摄)

       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格雷厄姆岛在13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岛上留下的图腾柱是海达人在村落中间竖立起来的,鬼斧神工的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经考古,岛上约有100多座村庄,在18世纪的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图为位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格雷厄姆岛(旧称为Queen Charlotte Islands)的古老图腾柱,图片引自“Enviro Foto :Canada’s Wild lands,Les Editions GIS, 2004.”一书)

       2010年冬奥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2011年,居住在这座城市的注册原住民有印第安人15,080人,梅蒂斯人18,485人,全国以印第安人为唯一身份的有851,560人,梅蒂斯人451,795人。[5]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会徽采用的象征符号是古老的、用于辩认地理位置的因努特石堆,它某种程度上成为温哥华和加拿大的符号象征,富有历史传承和地域特征,采用这一符号是力求体现加拿大温哥华文化的多样性。因纽特人把叠放成人形的石堆称之为“指路人伊拉纳克”(Ilanaaq the Inuksuk),“伊拉纳克”在因纽特语中是“朋友”的意思。

4

图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会徽

 

       三、五月柱(Maypolo, Maibaum)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

       “五月柱”(Maypolo, Maibaum)是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许多村庄在村出入口或教堂门口树立着的经装饰的高大的树干。在五月一日这传统的节日,村民围绕着柱子跳舞唱歌。这一传统在巴伐利亚和奥地利是在16世纪开始流行。在巴伐利亚五月柱被蓝色和白色装饰油漆,与巴伐利亚传统的白色和蓝色一致,横杠上是手工艺品图像象征着本地的产业。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村落的“五月柱”的装饰有喝啤酒、制造业等工作的画面。柱干上纹章、城徽也是装饰的重要题材,同时用鲜花、彩带来装饰。

5

图为巴伐利亚乡村的“五月柱”(许翔提供)

       “五月柱”成为社区友好交流的象征,一般柱子竖于乡村的教堂前广场,成为乡村节日公共活动的空间标志。在意大利,“五月柱 ”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如费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Friuli-Venezia);英格兰认为“五月柱”是发明于英格兰,14世纪已经有文学作品描述了欢乐的场面。北欧、加拿大和美国都有类似活动和设施。

 

       四、方尖碑式的邮政里程碑柱

       里程碑也常常用纹章表现地点或者方向,德国历史上的萨克森选帝侯王国就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有纹章装饰的里程碑,称为“萨克森邮政里程碑”(Saxon post milestone),是方尖碑式的里程碑柱,模仿古罗马帝国古罗马之路的里程碑。1695年萨克森的邮政官员开始用木桩标记从莱比锡到德雷斯顿的道路距离,18世纪建造的里程碑上标注着纹章和距离。距离用时间计算加以标注,一小时等于4.53公里。1736年建造的德国古本(Guben)的邮政里程碑被保留下来,碑上有选侯帝萨克森的纹章,古本城市与波兰的古宾(Gubin)是因边境为一分为二的姐妹城市。

6

图为 于18世纪年建造的德国萨克森方尖碑邮政里程碑,(图片引自网站:www.kursachsiche Kilometersteine)

       萨克森王国历史上为选侯国,其纹章为威汀家族两个重要纹章组合而成。迈森属于萨克森选侯帝侯奥古斯都热衷瓷器制作的瓷都,在迈森的城区广场上保留了这一里程碑纪念柱。

里程碑邮政柱的形式在1747年提供了标准化的设计样式。以方尖碑的柱子为主,约4.5米高,有底座,柱身上半部分有萨克森选帝侯的纹章,后来加上波兰-立陶宛联盟的纹章,有的形制有邮政的号角纹章图形。这一系统的建设是在萨克森选帝侯、立陶宛大公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Augustus II the Strong,1670-1733年)统治时期,在萨克森纹章和波兰立陶宛联盟纹章之间加上字母A和R。

7

图为1747年萨克森王国提供了标准化的设计样式(图片引自www.kursachsiche Kilometersteine 网站)

8

图为柱式上萨克森王国和波兰-立陶宛联盟的纹章装饰(图片引自www.kursachsiche Kilometersteine 网站)

       这些里程碑柱子一般都设立在路边,而进入城区后多数设立于市政厅前的广场,构成萨克森历史地区特殊的城市景观。现在在德国萨克森州还留存大量的里程碑柱,由于历史上的萨克森选帝侯国的领地比现在萨克森州大,这些遗址也出现在德国图林根州、萨克森-安哈尔州、勃兰登堡以及波兰和捷克等国家的城乡间。

9

图为“德雷斯顿至特普利采邮政之路”的标记和印有萨克森纹章的马车(图片来自网站:wwwpoststrassen-erleben.de)

       现在在德国和捷克之间的“德雷斯顿至特普利采邮政之路”(Dresden to Teplitz Post Road)旅游路线,萨克森邮政之路作为历史遗产较为完整地保护下来,成为一条富有历史感的仿古邮政马车观光之旅游路线。

 

       五、葡萄牙人“占地盘”的发现柱

       地理大发现时代当葡萄牙人远航时在大帆船中的准备着一些刻有葡萄牙王国纹章的石柱(padrao),当有新发现就立柱宣称葡萄牙对该土地拥有领土权。葡萄牙里斯本地理学会在20世纪开始收藏“发现碑”,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馆收藏着1918年重新发现的1522年葡萄牙人制作的纪念柱,上部刻着象征葡萄的浑天仪,高1.65米,碑身上写着:”葡萄牙为地主,世界的希望”。1958年建造的里斯本发现者纪念碑,碑上的群像是歌颂葡萄牙探险者航海时代的伟业。竖立“发现碑”的雕像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10

图为里斯本发现者纪念碑上的竖立“发现碑”的雕像(图片引自网站:www.padraodosdescobrimento.egeac.pt)

       在澳门法院前小广场,竖立着欧维士(Jorge Alvares)的纪念雕像。欧维士被认为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葡萄牙人,1514年他带船队在伶仃岛附近下锚,史学界对具体地点有不同学术观点,因为Tamao有多方理解。“1514年是欧维士那里的,他在岛起竖立了一根刻有葡萄牙王国纹章的纪念石柱,其目的当然是要纪念他对中国的‘发现’。”他1521年病逝后葬于此纪念石柱下。[6]从这一点上看所有殖民者或者冒险家经常用纹章符号宣示“发现”和“拥有权”的手法。现在澳门的纪念柱顶部还是葡萄牙王国纹章。1966年在“澳门一二.三事件”[7]中被愤怒的澳门民众推倒并砸掉手臂、脚和鼻子,后来才修复。

补2

图为奥维士纪念雕塑柱头为葡萄牙国徽,广场铺地是有葡萄牙宽边十字架的大帆船(作者拍摄)

       南粤古驿道的重点路段修复启动了,能否找到代表南粤农耕文明的图腾?能否寻找到驿道旁、村庄里充满欢乐的乡村歌唱和舞蹈绿色草坪的图腾的纪念物?这是写这篇小文的初衷,祝大家新春快乐!

 

       注释:

       [1]甘露著:《汉字与渔猎》,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88页。

       [2] 陈永生主编:《雷州石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页。

       [3]司徒尚纪著:《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0页。

       [4]www.vancouverhistory.ca

       [5]北京邮电大学课题组:《关于北美少数民族政策和措施的研究》,2015年,第66页。

       [6]汤开建著:《明代澳门史论稿》,黑龙江出版社,2012年 ,第5页。

       [7]澳门的“一二三”事件是发生在1967年的重大事件,澳门市民表对葡萄牙统治者的不信任,冲突造成多人受伤。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