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游径串联大湾区历史文化记忆
2019-08-09 下午 03:09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日报”   
分享

  8月8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中期成果汇报会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行。从会上获悉,广州将先行建设示范段,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近期也将合作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指引》,分别从资源点选取标准、线路选择标准、实际建设标准三个方面为各地市游径建设提供示范。

  根据早前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内将打造4条文化遗产游径,三年内共打造9条游径。目前,游径建设的最新进展如何?粤港澳三地如何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联动?广东省内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将迎来哪些新的布局?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作详细解读。

  对标国际:点线面结合突显游径特色

  “用游径的方式串联三地文化遗产,把三地的文化遗产以不同的主题串联和激活,必将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彰显更大的文化价值。”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负责游径的基础工作,包括对粤港澳大湾区内文物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从中挑选出体现三地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遗产资源点。

  目前,广东省内共有超过2.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港澳地区也有丰富的遗产资源。曹劲介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已完成广东省内的资源梳理,并为年内即将建成的4条游径提供368个文化遗产资源点,相关成果已移交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游径空间规划。

  “我们对每个资源点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利用条件、区位与可达性都进行了详细分析。”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建筑保护中心副主任曹勇说,以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为例,前期共发现233处文化遗产资源点,经过价值分析,最后只有其中71处获得推荐。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打造,离不开背后历史文化价值的提取。曹劲表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目前已针对年内将重点打造的4条游径进行价值挖掘。“今年首选的4条游径,包括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以及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都是最能引发粤港澳三地共鸣的主题,无疑将勾连三地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1

图为粤海关旧址。(图片来源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2

图为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图片来源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副所长徐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规划设计同样体现了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全球视角。

  “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尽管在国内首次提出,但类似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游径线路在欧美各国已有先例。欧洲是现代遗产保护运动的先驱,1984年正式提出“欧洲文化线路”的概念,题材涵盖历史名人、艺术风格、农业景观与饮食文化等多种不同主题。而美国的“国家历史游径”与“国家遗产廊道”同样在大尺度、跨地区文化游径建设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3

图为“欧洲文化线路”之一圣奥拉夫之路标识牌。

4

图为美国“国家遗产廊道”之一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图片来源于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在充分研究欧洲、美国游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议,考虑到跨地区的复杂性和大尺度,在大湾区层面可参考欧洲文化线路,“不强求构建实体的游径线路,而是构建多元弹性组织框架进行跨地区文化遗产整合,通过标识牌、信息柱、网站在三地适当地点形成互为推介,侧重于促进文化交流与保护。”徐涵介绍。

  可看可游:游径建设优化湾区“休憩空间”

  “如果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宏观层面进行游径基础研究,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中观层面让游径落实到空间上。那么,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则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让游径史迹点更好地展现文化价值。”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研究推广部部长郑宇介绍,研究中心近期对相关史迹点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并对史迹点及其周边环境的现存问题加以研究分析。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主创规划师孙海刚介绍,研究中心目前已实地走访广州近30处游径资源点,依据交通可达性、无障碍设施、街道界面等10个评估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交通可达性是首要的评估元素。除交通便利外,我们还要考虑当地是否适合步行、骑行等绿色交通方式,以及无障碍设施是否能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出行需求。”他表示,针对南华医学堂旧址、东西药局旧址等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资源点,研究中心都提出了景观改造提升的具体要求。

1

图为博济医院旧址。

2

图为国民党一大旧址。

  孙海刚认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打造,不仅将同一主题的文化遗产串珠成链,还能够借此完善游径史迹点的步行和骑行空间,从而提升史迹点环境特色风貌展示,丰富游径体验内容,提升城乡街道活力。

  郑宇表示,在游径史迹点上设立信息柱、信息牌,是游径线路标识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有助讲好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故事,串联三地历史文化脉络。此外,广东省旅游研究中心也将广州现有资源点编成画册,挖掘、整合资源点及线路周边的景点与美食信息。

  游径的游憩功能也同样受到重视。根据该方案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定义,“文化遗产游径”指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它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自然资源景观。

7

图为广东省绿道网规划总体布局图。

  “为了推动地区深度旅游,可参考美国国家历史游径,在地区层面构建多段适宜步行或骑行的实体游径,为人们提供了解历史文化和休闲游憩的空间。”徐涵表示,目前广东省绿道建设里程已突破18000公里,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绿道、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城市慢行道、历史街区等作为空间载体整合文化遗产资源,构建一条既能提供历史文化学习,又能提供休闲游憩功能的线性游憩空间,让游径线路“活”起来。

 

  (原文刊登于“南方日报”,记者为黄堃媛、杨逸、李培,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