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绿道发展走向的再思考:广东线性游径系统的融合与发展
2019-05-24 下午 04:01   来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享

  2018年,南粤古驿道网曾刊载《广东绿道的两个走向》一文,就广东绿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一次探讨。目前,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特别是在粤北、粤东等地乡村地区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成效;今年以来,绿道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同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工作部署,坚持把山水林田湖草视作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一背景下,广东绿道的发展走向也变得更加清晰。

 

  1.广东绿道的实施成效

  自2009年广东省启动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以来,广东绿道从探索到实践再到升级,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休闲游憩和运动健身的需求越来越高,广东绿道作为有效串联南粤大地城乡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和促进城乡绿色发展的纽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下,并持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据统计,近10年间,广东省绿道建设里程已经突破18000公里,其中,珠三角地区绿道建设里程远多于粤东西北地区。同时,在珠三角地区,城市内部的绿道建设里程远远超过省立绿道,表明了城市居民对于依托绿道开展骑行、远足的需求。

m1 

图1为广东省绿道建设统计。(截止至2018年底)

  为梳理公众对不同地段绿道的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基于户外出行软件签到数据,对省立绿道两侧5km、城市绿道两侧3km范围内的空间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广东绿道使用密集区集中于环粤港澳大湾区内,而外围呈局部点状分布。同时,城市层级越高,人群休闲活动需求越大,特别是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其绿道相关外溢活动旺盛。

m2

图2为广东省绿道活动热度。(2018年3月户外助手数据)

  另一方面,通过对广州大夫山、生物岛、白云山、环珠江边、惠州罗浮山等地绿道使用频率的识别,可知公园或旅游景点、体育设施以及生态品质较好的滨水和山体地带周边绿道的使用热度明显提高,显示出绿道作为串联景观节点的重要作用。

 

  2.广东绿道和古驿道发展方向再思考

  早在1913年,美国人Arthur Comey便意识到滨水地带是开展公共休闲活动的优良场所。在美国休斯顿,当地启动了“河湾绿道2020”计划,规划依托于河湾地区的岸边带建设线性公园,打造一条从河流源头到汇流处,超过300英里的线性滨水公园系统,将沿线超过190万城市居民连接起来,并改善沿线的水生态环境和休闲游憩品质。据专家预计,该计划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将超过1.17亿美元。[1]

m3

图3为休斯顿河湾绿道空间布局图。

m4

图4为绿道、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和碧道空间关系示意图。

  联想到广东珠三角地区水网密布的地理特征,以及绿道和古驿道的空间分布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广东绿道和古驿道未来的发展走向可以初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道让人走进健康,古驿道和文化遗产游径让人亲近历史,碧道则让人远足自然。

  2.1走进健康:让市民在运动中走向健康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建设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将其作为绿道升级版工作之一,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好评,有效促进了政企联动,提升了城乡空间品质。随着公众对健康愈发关注,运动健身不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更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和产业。在广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傍晚闲暇时沿着珠江边慢跑,并将慢跑里程、路径上传至网络分享。可以看出,在大都市中心区,特别是环境品质较高的商业区域,将绿道升级为慢跑步道,串联体育运动设施、社区体育公园将成为未来绿道更新改造的重要方向。绿道网络的建设,让市民能够从社区迈出第一步,就近走进健康生活的网络。

  2.2亲近历史:以文化为纽带,把城市与乡村联系起来

  在粤北山区和广大乡村地带,深藏于乡野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吸引着城市里的人们,在这里,生活节奏大大放慢。但同时,公众对于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诉求依旧强烈,公众已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观览式旅游,更加重视游览的体验性和独特性,这就需要差异化和定制式的旅游产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节庆和人文典故。

  在广东省乡村地区,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是树立文化自信和带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其为乡村与城市之前的连通性问题以及如何在乡镇地区构建线性游径系统提出了解决策略。通过绿道,城市的游客被引导到乡村,并沿着南粤古驿道深入到曾经难以到达的美丽乡野,不但刺激了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更为绿道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广东省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广东绿道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元,南粤古驿道串联了历史遗存与乡村及自然景观,让人们在乡村休闲中体验岭南发展的脉络,在历史景观中领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今年,省政府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设想,更为活化历史街区、大湾区城市群,特别是在老城区内构建线性游径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2.3远足自然:走出家门,近水而行

  不同于武汉东湖绿道、成都天府新区绿道等依托于景区或城市新区建设的局部环形绿道,广东绿道最大的特色是用绿道将城市和乡村紧密连接,并通过绿道将沿线的生态版块编织起来,连接茂密的森林和开放的河流,穿越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区,形成绿道网络,为公众提供不一样的游览体验。

  与之相类似,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当地建设了一条游径,并将其命名为“Mountain-to-Sea Trail”,游径穿过山林、农场和古老的村庄、教堂,并最终连接至海滩,形成了一条长达1175英里的远足径。广东的自然地理是个相当完整的单元,北部为山区,南部是海,珠江、韩江等大江大河把山区和海洋联系起来。而广东人逐水而居,所有的城市都是临江河而建,这不禁使人畅想:河流,是广东人远足自然的最佳通道!在未来,通过进一步的完善提升,广东可以将江河作为建设跨区域绿道的依托,形成从粤北山区直达珠三角滨水地区的“山海远足径”。考虑到珠三角河网密布和寸土寸金,又恰逢李希书记提出了建设“广东万里碧道”,依托城市河涌、中小河流岸线建设的“碧道”与绿道结合或将成为突破口。另一方面,绿道与海绵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相结合,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洪水威胁,更将原本不可建设和使用的堤岸空间拓展为公众休闲空间,节约用地,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

 

  3.他山之石:从美国游径体系看广东绿道未来的发展走向

  从珠三角绿道网、南粤古驿道再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万里碧道,广东在游径系统方面的探索还在不断地创新,绿道的功能、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与此同时,规划设计到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也充满了疑惑:不同类型游径的建设红线在哪里?管理边界在哪里?各类游径的特色与空间位置如何协调?如若不充分研究清楚,再分别制定不同的建设标准、标识体系等,将会造成建设和管理资源的浪费,徒增不必要的功课。

  参考美国游径体系,在国家层面,国家公园系统内部包含国家风景游径、国家野生风景河流系统作为平行的管理单元(见图5)。而国家游径系统法案则明确规定了各类国家级游径的概念、建设重点与管理权责。几类国家游径的功能各有侧重,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差异互补的特点。其中:

  国家休闲游径:由美国农业部或内政部评审认定,主要位于城市区域内部以及周边。

  国家历史游径和国家风景游径:由美国国会直接授权认定,主要提供大尺度、跨越多个城市地区的长距离游径,但游径之间可能会发生少量的重合线路,如加州历史游径和俄勒冈历史游径就存在一段重合路径[2]。

  连接与支路游径:由美国农业部或内政部评审认定,是人们进入国家风景游径、国家历史游径、国家休闲游径的通道或三者之间的连接路径。

  在此之外,国家游径法案也设置了一章说明州和都市圈游径(State and Metropolitan Area Trails)[3],提出鼓励各州在州立户外游憩综合规划、历史保护综合规划和财政立项时考虑建立历史与休闲游径的需求和机会,并将上述游径纳入国家游径系统的一部分。

  在地方层面,美国各类遗产廊道、休闲区域规划均注重游径系统之间的整合衔接。如在伊利运河遗产廊道游憩规划中,国家风景游径、地方游径、水上游径等构成了完整的游憩系统[4](见图7)。除此之外,部分地区还制定了专门的游径整合规划。如纽约州2010年编制了州范围内的游径规划(见图5),虽然难以将州内所有游径编制成一套完整的分级结构系统,但基本建构了一套包括绿道游径、长距离徒步径和水上游径的框架[5]。

m5

图5为NPS直接管理的单元/公园。

m6

图6为纽约州立游径规划。

m7

图7为伊利运河遗产廊道内主要游径系统。

  回到广东,绿道、南粤古驿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万里碧道等作为近年来广东省在线性游憩空间规划建设上的探索实践,已经具备建立立体、多功能的游径系统的必要性。可以绿道为基础,在城市内部建设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游径和满足居民休闲建设的城市绿道;在乡村发掘和保护南粤古驿道,并通过活化利用带动乡村发展;依托河流建设碧道,将乡村与城市相连,为公众提供亲水和远足的游憩空间。以此为底图,科学配置服务设施,同时做好沿线生态保护,特别是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和保护,为游径沿线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注释:

  [1] 资料来源: https://www.asla.org/2016awards/172911.html

  [2] 详见国家游径系统法案p23的sec 5 (g):国家历史游径的可行性、适应性研究修正对重合线路(shared routes)的定义.

资料来源: https://www.nps.gov/subjects/nationaltrailssystem/upload/National-Trails-System-Act-Amended-2019.pdf

  [3] 详见国家游径系统法案p31的sec 8: 州和都市圈/大都市区游径(State and Metropolitan Area Trails).

资料来源:https://www.nps.gov/subjects/nationaltrailssystem/upload/National-Trails-System-Act-Amended-2019.pdf

  [4] 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规划——第五章:促进游憩. 

资料来源: https://eriecanalway.org/resources/preserve-plan

  [5] 详见《纽约州域游径规划》P38-B 州域游径框架. 

资料来源: https://parks.ny.gov/recreation/trails/documents/StatewideTrailsPlan/StatewideTrailsPlan.pdf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熊灿坚 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