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信息库(3):寻找“新青年”
2019-05-15 下午 02:30   作者:阿瑞   
分享

国家公园1

  广州市越秀区广福巷1-3号民居是颇有创新精神的历史建筑,其建筑特点是转角处的转角窗的处理,该民居是建筑师余清江(1893-1980年)设计的。余清江于20世纪20年代末在台山县工务局工作,是广州市政厅合署办公竞赛二等奖获得者、以及旧中山大学体育馆的设计者,他参与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现在还在使用中。余先生于1932年与关以舟联合开业。[1]

1

图为广福巷1-3号民居。

  转入广大二巷,8号民居是具有一定历史的西式建筑节点的经典样式;往前走,一栋黄色的多层历史建筑在左面,门牌号码是广大路广大二巷4号,走近一看,门口挂着“泊雅居”的木质牌匾,心想是茶室吧。再看右面墙上的匾牌,不得了!

1

图为广大二巷8号民居。

3

图为广大路广大二巷4号历史建筑。 

2

图为广大路广大二巷25号民居。

  那是2015年挂牌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上写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广东区委召开紧急会议,吴毅任广州市委书记”。“广州起义”之前,张太雷在此居住过,并筹备各种起义的工作。壮着胆,本人还是走进大堂询问,这里现在是一间旅社,价格一百多一晚。走出来,看到旁边的快递中转站大清早已经忙碌开了。

  几年前有媒体报道4号才是广州机关真正旧址,6号黄色历史建筑是一般建筑,活化利用为精品旅店,牌子挂此是因4号建筑没地方挂,就挂在6号建筑外墙上。

4

图为2015年挂牌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匾。

  张太雷在“广州起义”中献身,参与筹划的邓发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对他的表弟说:“革命者是不怕失败的,孙中山先生能够经过十余次失败才得到最后的一次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他那样坚忍的性格呢?”[2] 邓发回到家乡,又从云浮到香港,继续在香港从事工人运动,1928年为香港市委书记,1930年在香港结婚,1930年9月离开,1946年4月8日飞机失事遇难。1921年,他从广州到香港,后来组织了省港大罢工。他们离开人间时,都还是那么年轻!

5

图为广州市邮政局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拐入壬癸坊,进入昌兴街,今晨寻找的“新青年”目标之一是昌兴路28号。在1923年的历史地图中可以看见,与永汉路平行的就是昌兴路,《新青年》等中共主导的刊物在广州的社址就在那里。《向导》是中共中央早期创刊于1922年,经营时间最长、发表文章超过上千篇的刊物,该社在1923年4月移至广州昌兴街28号。

  1923年,自第21期起,《向导》从上海、北京迁至广州昌兴街28号。《向导》第26期在1923年5月23日刊出“新青年社”启事:“本社总发行所现已迁移广州昌兴马路二十八号楼上。”[3] 1926年8月15日,欢迎订阅启事预约处:广州财政厅前国光书店向导周报社。广州的国光书店负责人是黄国梁,广东五华人,就读于广东甲工。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广东区委的财务管理工作;后委派在财厅前永汉北路经营国光书店,与毛泽东和周恩来均有过交往;于1927年被害。

  创造社出版社广州分社在昌兴街42号二楼成立,出版进步刊物的香港受匡出版社也设立于此街。

6

图为昌兴街24号。

7

图为昌兴街28号。

  一路徘徊,昌兴街35号是“牙医诊所”,39号是“兰州拉面”,街边有早起的“老青年”在聊天,49号服务岗旁的墙上宣传栏写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寻找需要“静”!24号是酸菜鱼兼营煲仔饭,12元至16元不等。蓦然回首,在“唯美”招牌和经典的红、白、蓝色理发转筒之间,有“昌兴街28号”,终于找到“新青年”。

8

图为街口信息牌。

  走出街口,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信息牌美观,上书“仍保留新青年社旧址。”横过马路,可见财政厅大楼,隔着铁栏杆,伸长脖子往里瞧,远眺白色的牌匾,好不容易读到:“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驱曾在大楼工作、演讲,广东省政府于1925年驻此楼。数年前,发现地基下沉,部分梁板断裂,经文物部门批准,决定大修。2004年”。阶梯上清洁工人在清洗,广场上“老青年”在此相约聚会,晨光撒在他们身上显得年轻朝气。

  “新青年”已经成为“老青年”,或者已经作古多年,但100年后的今天,“新青年”的思想不朽。

9

图为财政厅大楼牌匾。

10

图为财政厅前广场。

  从北京路拐入中山四路,进入文德路,细看十三中的红色浮雕,写着“1902年”。当时理解不了,回家后一查,得知学校前身——“教忠学堂”成立于1902年,1902年朱执信入学于此,毕业于此校,1904年在日本成为孙中山同盟会的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之一,于1920年被害。

11

图为十三中的红色浮雕。

  跨过马路,走上万木草堂的后门,当年承诺的“面对中山路的商业楼需要架空,让行人从人行道可以看到万木草堂的青砖墙”,现在已经被连锁店塞满了。

  万木草堂门口的感谢状倒是满满的,“中心”“基地”“陈列馆”“纪念馆”目不暇接,好像早年家里三好学生奖状贴得满墙都是似的。康有为、梁启超当然想不出这些头衔,南海先生设立书院,1891年,梁启超19岁,徇梁启超先生陈通甫之请也。[4]

12

图为万木草堂前的商业楼。

13

图为万木草堂。

1

图为万木草堂林林总总的牌。

  进入文明路,寻找“新青年”议盟之地南园的抗风轩,前几天倪俊明同志的文章《孙中山参观广东省立图书馆》刊于南粤古驿道网,是难得的考据。

2

图为原南园所在地聚仁坊路牌(上世纪三十年代改“聚贤”为“聚仁”)。

14

图为万寿宫旧照片。

15

图为1907年的信息引索。

16

图为外销画中的五仙码头。

17

图为1923年历史地图的信息引索。

3

图为清水濠街入口。

  此处与香港、澳门的孙中山足迹最为密切。1895年,孙中山与多名博济医院、香港西医书院同学,包括尤列、陈少白等,和香港“辅仁文社”的杨衢云等众友,在香港士丹顿街13号“乾亨行”和广州双门底“圣教书院”组织“农学会”,实际就是“兴中会”,为谋划起义。

  查1923年地图可以寻找到“三忠祠”和“图书馆”的位置,还有万寿宫的旧址。可以看到,在1907年的地图上,跨越水系的青云桥,由此判断当年广雅书局有两座桥跨越水面。

18

图为中山图书馆门前的“革命广场”。

  上午9时,鲁迅博物馆开门了,这是今早最后一站寻找“新青年”,“红的文学”展览有全套的《新青年》和南粤从《新青年》读者成为“左联”作者的原版书籍。远见钟楼,想起阮啸仙组织的“新学生社”在广东大学礼堂演出,阮啸仙担任主角演出话剧宣传革命,还邀请廖仲恺、周恩来在此发表演讲。[5]

  从1921年4月1日第8卷6号至1926年7月25日季刊第5号,在广州共出版了16号《新青年》。其中,陈独秀、瞿秋白仍然发挥主力军作用,他们所写的文章最多。在《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文章逐步增多,几乎每期至少有一篇,如:第8卷的第6号《社会主义与中国》,第9卷的第1号《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到行动的社会主义》、第2号《共产主义历史的变迁》《马克思派社会主义》、第3号《社会主义批评》、第4号《马克思底共产主义》、第5号《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第6号《马克思主义学说》。从1923年6月15日起,《新青年》改为季刊出版,刊头语为“新青年的新宣言”,国际歌在此期发表。之后,《新青年》停刊将近一年。季刊中有瞿秋白的《世界社会运动中共产主义派之发展史》。此时,《新青年》依然至少有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如:第2号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第3号有《马克思辩证法底几个规律》;从第4期开始,更多地介绍列宁,如《列宁主义民族问题的解决》,并开始有广东政府和国民革命的文章。1925年4月22日,《新青年》开始复刊,又改为依号记。第1号仍然是列宁的理论和介绍;第2号出现了瞿秋白的文章《孙中山与中国国民运动》;第3号有瞿秋白的文章《国民会议和五卅运动》;第4号有瞿秋白的文章《北京屠杀与国民革命之前途》;第5号已是最后一期,出版于1926年7月25日,有陈独秀的文章《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后几期《新青年》与孙中山、国民运动和中国革命结合起来了。[6]

  展览的所在地就是原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大学,后来改为中山大学的旧址。这些上世纪20年代的进步学生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后来他们受影响启迪,投身革命,有的成为“左联”的作者。前面提到的广州市委书记吴毅,于1924年进校,在此处学习《新青年》等进步刊物;1927年6月,他参加革命活动,被校长戴季陶开除学籍,并于1928年遇害。毕磊在1922年进校,从事革命活动,于1927年4月23日被害。陈铁军在1924年入校,于1928年成为刑场上的婚礼的新娘被害。陈铁军的女校友和战友区夏民,在1926年入校,于1928年底被害。还有两位《新青年》的读者洪灵菲、戴平万在1922年入校,1926年毕业,两位中山大学毕业生成为“左联”12名发起人之一,于1934年被害。

10

9

图为原中山大学会议室。

8

图为展览中《新青年》南迁的足音展板。

19

20

图为洪灵菲翻译的《我的童年》和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4

图为左联成立前,粤籍文化人《我们》月刊封面。

5

图为《我们》月刊目录。

6

图为展览中,“五四运动”风云人物的合影。

7

图为陈独秀和胡适的合影

21

图为阮啸仙的照片。

22

23

图为展览中的《新青年》。

11

图为展览的宣传单张。

  这是充满斗志的一批“新青年”。洪灵菲毕业于此校的西语系,是第一位翻译了高尔基《我的童年》的译者,而梅益首次翻译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多少人受到了这两本书的启发教育,不要忘了,他们是广东的“新青年”!

 

  注释:

  [1]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研究中心编:《广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2014年。

  [2] 中国共产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7年,295页。

  [3] 张宝明主编:《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280页。

  [4] 吴天任:《梁启超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31页。

  [5] 中国共产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7年,253页。

  [6] 张宝明主编:《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348-354页。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