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市镇商业的发展(上)
2019-03-14 上午 11:4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暨南舆地学会”   
分享

  一、宋代广东驿道交通与镇的兴起

   宋代广东与中央及邻省驿道交通干线主要有四条。据《永乐大典·广州府》记载:“自凌江下浈水者,由韶州为北路;自始安下漓水者,由封州为西路;自循阳下龙川,自潮阳历海丰者,皆由惠州为东路;其自连州下湟水,则为西伯路。舟行陆走,咸至州而辐凑焉。”宋代粤籍名臣余靖还说,北路、西路及西伯路,“虽三道而下,真水者十七八焉”。即南雄经韶关,到广州是最主要的驿道。余靖没有谈及东路,其实,随着唐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不断开发,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日渐上升,由广州至潮州,经漳泉,到福州,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主驿道的东路已成为仅次于北路的重要驿道干线。宋代东路分上下两路。上路走水路,从广州出发,溯东江至龙川,陆行80里,下梅江,转韩江,到潮州;下路以陆行为主,沿海岸线,经惠州、海陆丰、惠来、潮阳、到潮州。北宋时期,东路以上路为主。南宋绍兴29年,参知政事林宅主持了对下路的大规模修整,绍熙年间,转运使黄枪又兴建了多座庵驿,“自是潮惠之间,庵驿相望。”下路便取代上路地位成为东路主驿道。

1

图为秦汉古道沿线老宅。

  宋代广东具有区域商业活动中心性质的镇已有相当数量。据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广东有镇共38个。它们分别是:广州有南海大通镇,番禺瑞石镇、平石镇、猎德镇、大水镇、石门镇、白田镇、扶胥镇,增城尼子镇;韶州有曲江濛浬镇,翁源玉壶镇;循州有龙川驿步镇;潮州有海阳角力州镇、黄冈镇、圃湾镇、里湾镇、净口镇,潮阳海口镇、黄冈镇;连山有阳山桐台镇、清泷镇;端州有高要三水镇,四会胥口镇;康州有端溪悦城镇、都城镇,泷水泷水镇;梅州有程乡李坑镇、梅口镇、双派镇、乐口镇、松源镇;南雄有保昌大宁镇;英州有真阳的清溪镇、光口镇、回口镇、板步镇、浛光的浛光镇;化州有吴川渌零镇。

2

图为秦汉古道。

  宋代广东的镇大多数分布在各主要驿道沿线。北路,自广州出发有白田镇、大通镇、石门镇、三水镇、胥口镇、回口镇、清溪镇、光口镇、濛浬镇、大宁镇;西路,自广州出发,至三水镇与北路同,以下有悦城镇、都城镇、泷水镇;东路,自广州出发有大水镇、猎德镇、瑞石镇、扶胥镇、尼子镇,转入上路有驿步镇、李坑镇、梅口镇、乐口镇、双派镇、松源镇、角力州镇、圃湾镇、里湾镇,下路有海口镇、黄冈镇,上下两路汇合于潮州,东出福建,仍有净口镇、黄冈镇;西伯路,自广州至光口镇,与北路同,以下有浛光镇、桐台镇、清泷镇。

     宋代广东沿四大驿道线上分布的镇共34个,占宋代广东38镇总数的80%以上。可见,宋代广东镇的崛起与驿道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反,驿道不经的地区,如高州、雷州、新州、南恩州等就不见有镇存在的记录。北宋时期,东路以上路为主,所以,下路所经的惠州、海陆丰数百里也没有镇的出现。宋代广东的镇集中分布在广州、潮州、梅州、英州,这反映了上述地区是驿道交通繁忙的地区,也是宋代广东商业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

   二、明清时期广东的驿道与镇的分布

   明清时期,广东的驿道交通与宋代驿道交通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有些驿道的地位发生了变更。西伯路,秦汉至唐代,一直是广东通中原的重要驿道,也是广州至长安、洛阳的捷径,唐代韩愈《燕喜亭记》曾有扼要记述:“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浙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由郴足俞岭”。越五岭后,或下连州,或下乐昌。唐代张九龄凿大庾岭道后,广州至长安、洛阳,几乎全程均可利用水路,虽则时间稍长,但安全、舒适、运输量大等优点,使北路成为主驿道,西伯路地位迅速下降,明清时期,西伯路已不再是驿道了。第二,元明时期广东新辟了三条重要的驿道干线。第一条,是元初,塔刺海哈开辟广州至高、雷、琼、廉的新西驿道,笔者曾有专文。第二条,是元初,月的迷失开辟潮州,经福建汀州、邵武,江西建昌,抵江西行省省会隆兴(今南昌),笔者将另撰文详考。第三条,是在明朝万历初年明政府在平定了粤西地区的动乱之后,沿两广交界山区广东一侧,开辟了自南江口至高州的新驿道。至此,明清广东驿道已基本定型。它包括:自广州至韶州、转南雄大庾岭,抵北京的京广官马大路;自广州分水陆两路抵惠州,水路经龙川、梅州,抵潮州,陆路经海陆丰、潮阳、在潮州与水路合,然后东出漳泉,至福州接京闽官马大路,另自三河驿北上汀州、邵武、入江西南昌,又接京广官马大路;自广州溯西江,经端州,入广西梧州,接京桂官马大路;另自端州折南,沿恩平、阳江、抵高州,直至雷州、琼州及廉州、越南。

3

图为西京古道。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东镇的数量又有了较大的增加。关于该时期镇的统计,虽则几个版本的《广东通志》均有记录,但笔者认为,取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和清朝《嘉庆一统志》为底本,则更具全国性的衡量标准。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广东的镇共54个。它们分别是:广州府东莞福永镇,新安官富镇、缺口镇,三水三水镇,增城乌石镇,龙门上龙门镇,香山香山镇,新会沙村镇、从化流溪镇;连州阳山星子镇;肇庆府高要禄步镇、高明太平镇、四会南津镇、广宁扶溪镇、新兴立将镇、阳春古良镇、阳江海陵镇、恩平恩平镇;德庆州悦城镇、封川文德镇、开封古令镇;罗定州晋康镇、东安建水镇;韶州府曲江平圃镇、仁化扶溪镇、乳源武阳镇、翁源桂山镇;南雄府保昌平田镇、始兴黄塘镇;惠州府归善驯雉镇、博罗石湾镇、永安宽仁镇、龙川通衢镇、长乐清溪镇、兴宁水口镇、河源蓝口镇;潮州府海阳北关镇、潮阳吉安镇、兴安镇、揭阳北砦镇、程乡梅口镇、饶平黄冈镇、惠来神泉镇、大埔三河镇、澄海辟望镇、镇平蓝坊镇;高州茂名平山镇、信宜中道镇、化州梁家沙镇、吴川宁村镇、石城零绿镇;雷州府海康清道镇、遂溪椹川镇、徐闻东场镇。

4

图为星子镇。

  清朝官修的《嘉庆一统志》共载清代广东的镇共39个,比《读史方舆纪要》所计少了15个。但是,清朝政府对修《一统志》极为重视,要求质量很高,所以,《嘉庆一统志》所载的广东各镇,应该是符合全国统一标准的。为免过于琐碎,转摘《一统志》所载各镇,均省去县名。它们分别是:广州府佛山镇、扶胥镇、上龙门镇、香山镇、西南镇、良冈镇;韶州府三华镇、清溪镇;惠州府汕尾镇、回龙镇、利头镇、安民镇、平地镇;潮州府南澳镇、黄冈镇、三河镇、北关镇、千秋镇、丰顺镇;肇庆府青歧镇、高明镇;高州府硇洲镇、凌绿镇、中道镇、安村镇;雷州府清道镇;南雄府通济镇、浆田镇、圃田镇、上朔镇、沙水镇、黄塘镇、墨江镇;连州青龙镇、桐台镇;嘉应州梅口镇、清溪镇;罗定州罗苛镇、都城镇。综合二书所记,去除三水等9个重叠的镇,明清时期,广东境内实足93个镇。

6

图为岐澳古道。

        我们比较北宋《元丰九域志》所载的镇和《读史方舆纪要》《嘉庆一统志》所载的镇,不难看出有如下一些变化。第一:明清时期广东的镇比宋代的镇有了较大数额增长。北宋是38个,明清是93个,增长接近一倍半。第二:镇的分布也比较均衡。宋代,高州、雷州粤西南路诸州只有化州凌绿一镇,经过宋元时期的开发和元朝塔刺海哈自广州至高雷新驿道的开辟,明清时期高雷地区镇的数目达到10个。同样,惠州以东至潮州约400里的路程,宋代也没有镇,但随着南宋东路下路取代上路的地位,上路的镇减少了,但下路崛起了汕尾、回龙、利头、石湾等一批新兴的镇。第三:明清时期的镇大多数仍集中地分布在驿道沿线,或直接从驿站逐渐成为镇。当然,明清时期广东的镇也有些不在驿道交通线上,如海陵镇、硇洲镇、椹川镇、东场镇等。不过,我们这里尚不展开对它们形成条件的讨论,而集中研究为什么大多数的镇在驿道驿站上形成。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暨南舆地学会”,作者为颜广文,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