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白沙银信:一座座旧银号,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2019-01-25 下午 03:4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台山白沙发布”   
分享

  信是一种载体,见字如晤是一种情绪。战书的冷冽、家书的温情、情书的胶着,全在搅碎的字里行间中还原的感情,打破空间,超越时间,望眼欲穿。今日,一键发送的“短信”、“微信”等通讯手段重新定义了以车马丈量里程,以日子发酵等待,以我手写我心的“信”的定义。少了一番折腾,收信人似乎来不及酝酿那源于千山万水的奈何、源于时不待我的焦灼,反而多了一份漠然、一份随意。于是,当我们再次见到“从前慢”的信件,不禁心生摇曳。

  在江门五邑地区,有一种特殊的信件——“银信”。何为“银信”?银信是“外汇书信银两”的简称,是清末民国时期包括五邑地区在内的粤语方言区民众对海外谋生的华侨华人寄给家人的汇款凭证(“银”)和家信(“信”)的俗称。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台山歌谣,寄寓着一家老幼对出洋华侨的依赖和期望,这也是近代以来广东江门五邑地区华侨家庭的写照。

  五邑华侨出洋历史悠久,其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用辛勤劳动换来血汗金钱,赡养家眷,维系亲情,造福桑梓,报效祖国,也推动了侨居地的繁荣发展。银信承载着一代代华侨的记忆。

1

图为台山银信博物馆中收藏的白沙华侨信件资料。

2

图为江门华侨博物馆收藏的白沙银信广告。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银信递送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海外华侨托付亲友捎带银信回国,后来由民间银号、商号递送,再演变到民营金融机构、商号和官方邮政、银行等机构协力完成递送任务。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很长时期是五邑银信递送的关键枢纽。

3

图为五邑银信(侨批)递送流程示意图。

  “巡城马”,又称“巡马”、“巡洋马”、“巡场马”和“水客”,曾经是广东粤语方言区一个重要的职业群体,仅五邑地区就有数千人之多。他们往来于国内外各重要城市、城镇与乡村之间,为客户递送书信、汇款和各类物品,还有陪护华侨出国归国的业务。他们经常挑着箩筐或背着布袋走街串巷,犹如一匹巡城的马,因此得名,是最早期的“邮递员”。

4

图为送递银信的“巡城马”。

  因为侨汇数量巨大,经营银信业务利润丰厚,一些商号、药房设立专门的银业部,另一些商号则转型为银号,还有一些华侨或侨眷投资开设银号。与商号不同,银号是专门的小型民营金融机构,除了银信递送、兑换业务之外,还进行储蓄、汇兑、贷款、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

  白沙作为著名的“华侨之乡”,银信往来、商家云集,是富裕繁荣之乡。以白沙圩为例,当年银号众多,代表的有五洲、振盛、大华(昌)、宝通几家。其中,五洲、振盛、大华这三家银号在地理位置上呈“品”字形,平时均备有荷枪实弹等武装力量站岗,互为联防。

5

图为五洲银号,创始人为白沙下屯塘口村人马叙朝和江头月山村村人马持隆。

  马叙朝,生于1878年,早年在广东经营丝织业起家,后涉及铁路、船运、地产、银行及保险等生意,业务横跨中港两地。1906年,陈宜禧集资建“新宁铁路公司”,马叙朝、马持隆也有投资,是公司董事。

6

图为振盛银号,创始人为白沙山朗村人马立群。

  马立群(1897-1964),泰国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侨领。曾与其父马棠政捐资兴建白沙棠政公路、丽珍桥、琼仙桥、中山桥等。

7

图为大华(昌)商号,创始人为马笃生。

  马笃生(1884-1934年),字炯伦,白沙镇墨林神前村人。1884年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年少时随父亲赴美国三藩市谋生,后经人介绍进赌场打工。由于他生性聪敏机灵,几年后便辞职另起炉灶,自己经营起赌业来,富甲一方。马笃生为人仗义豪爽,当时三藩市还没有成立宗亲会和华人组织,华人之间有什么事情都喜欢找他商量和帮助,他也成为了当地著名的侨领。清末民初,华侨捐资助学风潮甚浓,马笃生听闻家乡墨林神前村高年级子弟读书要走10多公里,便决定兴建学校。他带头并发动同乡兄弟踊跃捐款4万元,建立起“下屯(达德)学校”。后来,马笃生还为台山一中、马氏台山东华高级补习学校等捐资。马笃生病逝后,按照他的遗愿,亲人将遗体防腐,并用水晶棺从美国运回家乡,举行隆重葬礼,安葬在白沙镇府旁边的小山坡中。

  一封银信是一场旅途,一封银信是一份依赖,一封银信更是一段乡愁。它们如这圆月一般,是两处闲愁的寄托,是两地相望的连接,偏偏在这团圆夜,叫嚣得更强烈。信有归处,才会奋发上进;人有归处,则会温暖强大。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台山白沙发布”,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