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00名华农师生,用三个月的时间做了这样一件事情
2018-11-07 下午 09: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华南农业大学”公众号   
分享

1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盛夏八月时节,蜿蜒在韶关市乳源县城四十公里外的南粤古驿道,此刻正笼罩在一派蓊郁的绿意里。而在不远处的山间小道上,却不时闪现过几抹鲜丽明艳的色彩。由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组成的南粤古驿道调研团队,正在徒步寻访着古驿道沿线有代表性的植物。

  颀长的杜仲树错落而立,古老的青檀树劈开斑驳的石墙,苞舌兰鹅黄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树荫环绕,隐约之间,不知哪个朝代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2

西京古道的梯云岭,犹如登临云梯而雄险异常,如今劈山开道古迹犹存,西风瘦马遗韵宛在。

  南粤古驿道,为古时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线路,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来输送。几千年的雨打风吹下,南粤古驿道饱经沧桑,修复与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自今年8月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参与了南粤古驿道修复工作建设小组,前往多地进行实地勘察。

  烈日和暴雨交替,华农这支调研团队跋山涉水,在南粤古驿道中,留下了属于华农人的独特印迹。

 

  最暴走: 2天徒步20公里,调查植物资源

  8月16日-17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郭迪杰副书记与吴永彬副教授、翁殊斐副教授、陈燕明副教授、潘建非老师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团队共20人前往乳源县大桥镇的西京古驿道心韩亭至象兑亭段、大桥镇盤龙祠至观澜书院段、南雄至大余梅关古驿道景区段、南雄珠玑古巷古驿道进行实地勘察,全程徒步近20公里。

3

4

华农师生在古驿道调研的合照。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吴永彬副教授是植物本底调查组的组长,他从事植物分类教学与研究工作20多年,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对华南地区植物有较深入的研究。从2008年至今的近十年里,他在粤北开展石灰岩山地植被调查和造林试验,对西京古道沿线的植被概况有较深入的了解。

  此次他带着研究生和本科生先后到古驿道实地调查6次,对这些分布在古驿道沿线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建档,并研究古驿道沿线的植物的保护与利用,植物标识牌的设计与制作等。

 

  最烧脑:辨别野外植物,自制环保树牌

  调研前期,主要是采集植物标本,初步鉴定植物。吴永彬和学生们每天七点钟出门,行走在古时青石板上,一路观察、拍摄、记录每一种植物,碰到陌生或者珍贵的植物,队伍会认真采集标本,拍摄照片,测定位置,登记好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

  这些标本的采集是有讲究的,一定要有完整的枝叶,最好有花或者有果。一天下来,往往能采集到近200个植物标本,其中当场能辨认出来的仅有几十种。“辨认这些野外植物,就像亚洲人看欧洲人,好像长得都差不多。”随行的2017级本科生郑树钿感慨道。

5

6

深山里,华农师生在调研。

7

百年古树挺拔于古道旁,阅尽人间变迁,引导今人回到历史的源头,体味古道行者的心情。

  如果说白天的调研是一项体力的考验,那么晚上灯下的工作则是一场争分夺秒的脑力耗费工程。“有锯齿,锯齿波浪状,小叶,脉络颜色深,枝节无毛……”郑树钿一边用放大镜细致地观察着植物,一边徐徐报出标本特征,而旁边的师姐则根据描述在厚厚的六七百页《广东植物图鉴》中找到这株植物。

8

9

10

满山青翠,一点白衣。华农学子小心翼翼地剪下一株枝叶,那上面结着盛夏的绿意,也藏着古驿道几千年的荣华兴衰。

11

研究团队预期制成的标本模板。

  其中,最需要精雕细琢的就是制作标本。

  压标本的程序十分繁琐,而且工作量与日俱增。

  参与调研的研究生孙芝倩解释道,“不仅是因为每天都采集到新的植物,而且还要对之前压制好的标本进行“再加工”——换草纸,不然这些植物标本就会发热腐烂。”也就是说,如果每天采集到200个植物,第二天加上换纸要压400个标本,第三天则是600个。而这仅仅是制作标本的第二步,回来还要鉴定、装订、归档、干燥、消毒等十几道工序。

12

  面对如此考验制作能力和耐心的工作,吴永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坚持,“其实现在在这个行业,像我们这样正儿八经地采集植物与制作标本的很少。”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只用照片记录这些图片。“照片里的植物摸不着,闻不到的,只是一个平面的画像。但标本不同,脉络起伏间传递着质感和温度,再搭配图片和文字解说,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同时这些标本还具有艺术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在调研后期,研究团队还要根据古驿道两旁的植物进行鉴定并制作标识牌,目前一共挂了接近100个植物的标识牌。而这看似简单的树牌背后也有大学问,不仅做到内容科学准确,而且注重环保。

13

制作中的标本。

  吴永彬采用的树牌是自己发明的环保免维护树牌,在野外酸雨环境下具有耐久性,不易损坏,还能解决标识牌固定材料与树木不断生长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为了让标识牌的版面设计和制作材料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部分石碑还采用了当地出产的石块,待雕刻上介绍树木的信息后,再搬回去。吴永彬戏称自己是“不仅是学者,还是艺人和工人”,还将堆满这些调研工具的办公室称为“杂货店”。

  每一棵古树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每一株植物都有他们自身的价值,或观赏价值或药用价值或生态价值,而这些标识牌不仅能让当地村民更了解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能给去当地旅游的游客科普知识,有助于他们了解积淀了千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14

雨中,华农师生在古驿道调研。

15

长满了青苔的古驿道在杂草中蜿蜒,远处山顶的心韩亭若隐若现,古道秋风的韵味油然呈现。

16

吴永彬老师为长满刺的树木挂牌。


  许瑞生副省长盛赞:华农师生目标明,行动快,学以致用

  有付出总是有回馈的,在此次调研后,为发挥学校智力优势,增强古驿道修复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吴永彬作为植物学专家出席了“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修复利用现场教学培训班”现场交流会,他在会上呼吁:在古驿道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沿途古树名木的保护;鉴定植物时,要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标识牌要注重环保,内容要科学准确,版面设计和制作材料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向全省古驿道建设者展示了一批既环保又独具特色的植物标识牌样板,受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壮狮和总规划师李永洁的高度赞赏。

17

官民当思路,止步宜肩息。乌鹑岭半山腰处,官止亭静静伫立。

  学生们也都收获颇丰,“古道上有很多珍贵的植物资源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保护,能够为古驿道的修复工作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我觉得很自豪。”研究生孙芝倩带着这份热情深刻认识了不同古驿道的特色与灵魂,也收获到了更多更深入的专业知识。

18

  除了上述的植物本底调查组,华农还有其他7个古驿道调研小组:自然遗产评估组、自然历史景观组、植物历史景观组、植物与本土社区的关系调研组、生态保护格局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考证组以及志愿者服务组。

  华南农业大学开展的南粤古驿道调研活动,积极响应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古驿道保护修复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提高了文化自信,更有助于乡村的振兴。

19

  对此,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对调研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华农师生目标明,行动快,学以致用。大自然之子必将会得到善待大自然的善报。”

  华南农业大学团委还对生源地分布在南粤古驿道沿线以及在附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的所有在校学生发出倡议,号召他们积极参与古驿道调研活动,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南粤古驿道的峥嵘岁月以及各级政府与群众守望相助、共同保护修复古驿道的精彩进程。

  “倡议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响应,激发了同学们对古驿道浓厚的研究兴趣,短短十几天就收到了760余位同学对省内11条古驿道的230余份的调研成果,这些成果有图片、视频、调研报告、设计方案、传说以及故事等形式。这也让学生们对乡村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及自豪感。”华南农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安娜介绍道。

20

  对于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积极参与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华南农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吴斌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南粤古驿道的修复工作中,有利于古驿道本身的修复、植物的保护,而古驿道将广东发展较落后的地方都连通起来了,在农业方向的发展问题切合了学校的专业优势,学校也会为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及周边的发展积极给出华农方案。”

 

  (原文刊登于“华南农业大学”公众号,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