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竹之乡——武阳司
2018-09-22 下午 03:31   作者: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黄玉美   
分享

  在水清滟滟、竹翠田田、气息鲜鲜的乐昌西北坪石镇武江北畔,有处江、山均如朝南奔驰龙形,成灵秀活泼的“双龙并驾”格局区域,历史信息厚重的武阳司恰到好处地安居其中。这座以“十家九姓”闻名的村野,乐宜古道必由之境,全凭优越的水运发迹,是典型的码头村。更为独特的是与码头有姻缘的四方竹传说。

1

  坐北朝南的武阳司,始建于南宋,先有林姓定居,袁姓于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迁至。乳源建县始,置武阳巡检司,简称“武阳司”。明崇祯年间改设武阳都衙,又称龙辅都。崇祯九年(1636年),蓝子亨从梅花石岱迁来。凭籍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许多士、农、工、商、艺等人纷至沓来,各显其能,经营有利可图,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生意兴隆,遂成百姓聚集村落。时称“小坪石”。

2

  好一个“官小衙门大”的武阳司,因四方竹故事名扬天下,而关于它的来由存在诸多版本。其一:明成化年间,湘粤边境贪官猖獗,匪犯横行,韶州府数次派兵镇压,奏效甚微。明正德年间,韶州府选派壮勇教头李大人任武阳司巡检。到任不久,李设演武场,训练兵勇30人。当时,高快马鸠集百余名地痞抢劫武江盐运船只,边境百姓深受其害。李亲率兵平乱,知府将此事奏禀朝庭。武宗皇帝闻奏后,想亲往探虚实。于是,一行扮成商人,大摇大摆来到关口,有位武官称:“吾等从不受人检查!”李解释说:“此乃朝廷律规,无论何人都得接受检查!”双方争执多时,过招十几回合,不分胜负,李以鬼怪脚将武官镇压在地,并命令将来人押审。武宗见状,认为下江南首次遇到这禀忠为国的衙门,颇为赏识。想表明身份,却没龙袍、玉玺,只好亲手拿一双筷子插在地下,默祈青天,此筷子能发芽。经审问,得知来人是京城商人,李打了武官二十大板后放回。武宗返京后,传下口谕:“武阳司官小衙门大。从此之后,凡过往官员,武官下马,文官下轿;来者不迎,去者不送!”武宗亲手插在地下的一双筷子在来年春天长成上圆下方,形如筷头的竹子,当地人称“四方竹”。其二:清乾隆率队微服南巡路经武阳司,见有府衙,想试探是否廉正。便令乔装乞丐的随从偷村民一只鸡,被村民发现,连同乾隆一起送官。衙官将犯人打二十大板,当衙役按住乾隆准备打时,发现里而是黄袍,大惊失色,即报衙官,衙官思考再三,最后决定:皇帝犯法,与庶民同罪,改打十大板。乾隆被打后,即在衙内现出龙袍,所有人都跪地求饶,山呼万岁。乾隆正坐,令衙官拿来一双筷子,步行至村后山倒插于地,念:“朕若遇难,此筷子从此休也;若朕能顺利回京,此筷子即生根成竹。”果然,来年青天,此筷子即生根添叶,长成下方上圆竹子形,当地人称“四方竹”。正值此时,衙官接到乾隆圣旨:令其速速上京面圣。衙官见到乾隆后,称其清正廉明,并封:“官小衙门大。来官不接,去官不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并将武阳改称“龙阳”。据称,广东南海等地的四方竹均从此地移植的。

3

  当年无限风光的武阳司,几乎被2007年的洪水灭顶,只有幸存的六座红砂岩砌阶梯码头,残存庙门、青砖马头墙门楼,以及鸿门梁龙头斜撑、雕向日葵、仙草;飘檐镂空圆形方孔钱、仙花、“丹凤朝阳”“双龙护宝”、笛子等图案唤醒来人对当年的回忆。

4

  今天的武阳司,武江水依然清明透高,后龙山茂林如初,四方竹旧貌犹在,繁荣不再!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