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南江古驿道乡村新春见闻
2018-03-29 上午 10:28   作者:驿客   
分享

0

  阿瑞读后:

  驿客元霄节过后又赴欧州为国家效力,从海外寄回的这篇《回乡记》情真意切。面对驿客的镜头,大叔大婶毫不防备的质朴,都是因为驿客在乡里永远是乖乖儿。令人感动的是满巷的"红衣",揪心的是开头白那句"回乡探亲的人们大部分已回到城市…";令人心动的是番茄的嫰红和桔子的金灿灿!

 

1

  南粤春来早,农历正月初十过后,南江河右岸的郁南县东坝镇,山村田野已是一片葱绿。回乡探亲的人们大部分回到城市,村子里又回归到一片宁静。这些千百年来就在南江古驿道边上衍生的村居,它们有着最传统的风水布局,与周边的山林湖泊和谐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大自然的生命肌理。

2

  中午时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事实上,这些村庄并不是看起来得那么悄然无声,从腊月到在整个正月的最后一天,村子里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民间庆祝活动。这一天的活动在当地叫烧炮。村子里在燃放鞭炮,舞狮采青,大宴宾客。

3

  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把客人请来做客,筵席从中午开始,一轮结束之后很快又开始了第二轮,直到晚上。这种类似的风俗可能在中国各地都能找到,年年如此,很多本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我碰到了在村子里做客的一位县领导,他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来向我介绍了这一传统的由来。

4

  他告诉我,这一做法其实就是村民们在敬拜村子里的社公,并把喜庆分享给亲朋好友。社公就是主管一方的土地神。这位官员大学毕业后就在一个镇里工作,到县里担任领导职务后,他还经常到各个乡村里开展工作,对这里的乡情非常熟悉。

5

  传说中,每一方土地都有一个土地神,人们尊敬土地并把这种敬畏物化为一个神圣的土地公,这正是中国人原始、朴实的环保理念的体现。大山里的这条村庄,这种敬神请客风俗被称之为烧炮,翻过另一座山,同样的风俗又会有另一个名字。但无论名字相差得多大,它们总有同样的逻辑。在这些村子外面的南江古驿道正是串起这些风俗的文化纽带,它甚至把这些庆典与中原各地的社火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6

  东坝镇对着南江河的另一面是西坝镇,在河岸上静立着一座翻新过的古庙。去年,人们在古庙对开的河岸找到了古南江驿道的一个码头遗址。最近几年,人们发现,遍布广东各地的古驿道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系统,它们不但维系着这个岭南区域与中原的脉络,也是它融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重要路线图。南江古驿道正是这些南粤古驿道的重要一支。南江是西江的一个支流,而西江则是珠江的重要枝干,十万大山里的南越百族正是通过古南江驿道拥抱中原文明和海洋文化。

7

  在东坝镇村子里烧炮迎春的时候,西坝镇这边一个林姓祠堂门前也落下了一地的鞭炮红衣。祠堂口已经摆好筵席的各种家当,当天晚上,林家祠堂也会大宴宾客。在当地,林家属望族之一,林家祠堂的宴客也是当地人较为期待并津津乐道的本地盛事。

8

  祠堂门口,几位阿姨正在扎传统巡游用的纸马。过两天,她们村也会举办社火节庆,她们把这项活动叫菩萨出游,也就是把当地的土地神热热闹闹地拉到大街上供奉一番。这种庆典,比起各家各自宴客仪式感和参与度都大得多,所以是当地人口口相传的重要活动,每年都能吸引四乡八邻的很多看客。

9

  林家所在的村叫兰寨村,兰寨这个名字与周边其它如勒竹脚、石脚村相比显得有点另类。东西两坝很多家族都是通过南粤古驿道从闽南迁徙而来,兰寨村的林姓家族也是如此。一位已经退休的族人林老师向我们介绍,林家重视教育与家风,所以村名也体现了兰之雅。事实上,林家曾经在当地开办当铺,算是乡土金融之家,所以林家祠堂及民居都要显得考究一些。这些保持良好的古驿道建筑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历史的窗口。

10

  兰寨村外面就是南江古水道。春雨还未下来,河水显得静谧,河边长着一丛丛浓密的翠竹。在南方的河流两岸,总能看到类似的竹林。竹子沿河生长,每年洪水来临的时候,一些沿岸的竹子被冲到下游,遇到浅滩又开始繁衍出新的竹林。还有一些竹子,可能就在洪水中一路漂泊到大海。

11

  古水道边的人们把漂流在河里的竹子或树木叫水流柴,后来又把水流柴这一名称用来称呼沿河而居的水上人家。正如那些沿河竹子的命运一般,沿着古水道,一些人会在河边安家扎根,而一些则永远如水流柴般漂泊。在南江外面的西江边上,我们还随处可以看到这些被称作水流柴或疍家人的水上人家。

12

  再过几天,就是西江的休渔期了,渔民们早早就把他们的渔船停泊好。这些渔船就是他们的家。休渔期这一做法的出现,似乎让这些疍家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可持续了。其实,他们也慢慢开始了岸上的生活,在岸边种一些蔬菜,饲养家禽,以维护他们在休渔期内的生计。

13

  这几年,河岸的不远处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水泥厂,河的两岸除了这些疍家小艇外也常年停满了装载水泥的货船。这些货船,会把水泥运到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城市,然后把它们变作摩天大楼的一部分。古老的水道,它们的功能并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里消失,它们仍然是连接山村腹地与城市文明的重要通道。

14

  西江边上,一位疍家婆婆在修补渔网,在仍然显得有点寒冷的春天里,她穿得暖暖的让人感到放心。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古驿道上的水上人家也还与那些运送水泥货船一同和谐共处。每年的春天,政府都会组织鱼苗放养。然后,禁渔期后,这些长大的鱼苗成为驰名的西江河鲜,又可以帮补疍家们的生活。

15

  而那些已经定居在河岸上的人们,他们也仍然保持了很多传统的营生。每到乡镇的墟日,热闹的市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人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很多在城市找不到或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古驿道并不是化石或遗址,它们仍然是充满生机,承载了深厚传统与先人智慧的自然与社会命脉。当我们重新回到这些古驿道边上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找到很多让我们植根的特质,更能得到前行的灵感。

16

  在市集的一角,我看到一箩筐金黄色的果仁。很多人已经叫不出这些果仁的名字。事实上,每年特定的时候,它们总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焦点或是花絮。

17

  这些不起眼的果仁是一种产于岭南的黑橄榄的果仁,它们的核非常坚硬,正是传说中的微雕橄榄核的原料。人们用刀把这些坚硬的橄榄核砍开,取出里面的果仁。这些果仁就是制作传统的大名鼎鼎的五仁月饼的重要原料。但是由于人工成本高涨,市面上的五仁月饼已经找不到榄仁的踪迹了。每年的中秋节,感觉总有一半的人说五仁月饼不好吃,而另一半的人则坚持五仁月饼才是最好吃的月饼。不过,我估计,那些说五仁月饼是黑暗料理的人,他们肯定没有吃过真正带榄仁的五仁月饼。

18

  市集上还能看到这些竹器店。那些从古水道上岸的人们也找到了与古驿道相关的营生,河边生生不息的竹林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生计。古驿道积淀了很多传统的人文传统和自然遗产,它们至今仍然是构成驿道人居环境重要的一环。

19

  市集的一角,有一个传统的广东凉茶铺。岭南炎热潮湿的环境催生了独特的广东凉茶文化。在南粤古驿道上散布了很多茶亭,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古驿道自有它独特的规划方式。驿道茶亭为过往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保障。如今,凉茶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并已得到推广,随着驿道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类似凉茶这样的文化宝藏,古驿道里还有很多。古驿道上,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下去,还能找回并发展更多更好的事关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