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棉花及棉织品市场概况
2021-05-31 下午 02:44   来源: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   
分享

  按语:

  本文由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实地调查后编撰,发表于《广东省银行季刊》1943年第3卷第1期。

  从“棉花”这一纺织品的角度,我们或可窥视抗战时期坪石乃至全国的棉花生产及市场销售情况。

 

  一、坪石市场一般

  坪石市镇,位广东省西北部,接壤湖南省境,为广东湖南二省交通衢道,迩来向为本省北部商业重镇,考其市场因交通及环境之变迁而异其形态,但自其本质言则终未能成为现代市场,而迄今仍保留旧有状态,盖其除具现代交通条件之外,别无可以成为现代市场之其他先决条件。

对坪石市场为获全般认识,考其沿革,实为必要,兹就其交通及环境之转变而割分为三个时期,即水运时期——车运时期——抗战时期,分叙于后:

  (一)水运时期——为粤汉线未通车前时期,其间镇内货物运销均由小北江(即武水)以民船运输,上达湘南之宜章、临武、嘉禾等县,下通大北江而达珠江三角洲一带,如佛山、广州等地,船运而外,尚有少数以挑夫搬运或接驳者。

  惟因坪石既非现代市场,故在船运之交通条件限内,因为其全盛时期,斯时,民船所载运上下之货物,均以坪石为集中交易所在,上运以盐为入口最大宗,其他洋杂货次之,下运以猪,蔗及湖南西南各县之土产及鸡蛋为主,过坪售卖后,即转购盐及其他杂货,由船运或人力挑运返湖南,货物之上下运销,既以坪石为集散地,故坪石乃得自定期圩市而变为一固定市场。

  (二)车运时期——自民二十三年粤汉线通车后,为握两省货物贸易中心之坪石市场渐已失其重要性,所有以前恃水运到坪下转或上转之各种货物,均以火车载运,可由广州直达湖南各重要市镇——柳、衡、耒及长沙,由是坪石商业凋零,几无大宗交易可言。

  (三)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后,沿海重镇相继沦陷,工商各业均作内地迁移,湘、粤、桂边陲成为投资之安全地带,嗣中山大学迁来,坪石市场商业顿形空前之繁荣,成为广东仅有之文化工业区。

  人口增加,消费必钜(且更原于纯消费者居多),而坪石地区荒瘠,几无产品以应需求,乃有供不应求,物价暴涨之现象,另一方面,因局限于纯消费市场之狭隘性,缺乏大资本投资条件,所营商业,为小本经营者多,而更因其为纯消费性质之故,除茶楼旅业可营利外,余皆无利可图。故坪石之商场表面虽为繁荣,而在实质上商业资金流通至为有限,棉花交易仅为棉衣与棉被之供应,几不成为市场,棉织品则自太平洋战时爆发,洋布来源缺乏,年来仅靠湖南土布为主要销场,棉纱——无论是洋纱土纱——均无买卖,依上所述,坪石市场实难成为完整之调查对象,故就调查所得,亦仅能述其梗概矣。

 

  二、棉花市场

  (一)棉花之种类

  约分“粗绒”、“细绒”、“湖花”三种,“粗绒”者最好,“细绒”次之,“湖花”最次。

  (二)产地及运销情况

  坪石棉花大部分来源均产自洞庭湖南北地带,而运坪石者则以湖南县份(洞庭以南地带)为首,其第一总集散地为湖南津市,第二集散地为湘潭,商人自邻近各县收购农家原产之棉花,大批集中津市,湘潭两地,运销各处,粤汉通车以前,棉花运坪石以挑夫民船接驳输送,大致路线由湘潭船运至郴州,转驳驮马到宜章,后以民船或脚夫运抵坪石,坪石棉商每年在农历八月间即出发湘潭采办棉花,经如上路线押运回坪。

  民二十三年粤汉车通,多自津市购办,经当地民船运长沙,运湘潭交粤汉车运坪。

  去年(三十一年)因洞庭湖水泛滥,至两岸棉田均遭浸没,来源缺乏,故只有来自曲江隔年之囤棉。

  坪石棉花市场除供区内销纳外,并以脚夫挑运至湖南之嘉禾、蓝山、临武、道州等县份,惟均为少数交易矣。

  (三)棉市一般情况

  坪石区域狭小,区内无与棉花市场有联系之纺织工业(企业公司所设立之纱厂不同其营业系统,其棉花均为自己购办)或其他以棉花作原料之工业设立,故棉花之运销主要为该区之棉衣及棉被消费,战后居民虽为激增,然比之其他都市,本身因地域限制而仍为鲜少,更因棉花性质耐用,故棉市狭小,贸易期间短暂,交易仅在每年之冬季(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间),较频,其余季节,几无交易可言,棉花商店仅有三四家较为固定,每逢冬季,始营棉市,其余时间则营布疋及洋杂货等,或有经营别业之商店届冬季时亦偶作棉花买卖。

  (四)棉花销量

  坪石棉花之经营俱为消费市场之供应,故销场狭小,消费量不大,约平均每家商店销量三百斤左右(以每年计算),全坪销量亦不到一千五百斤,二十九年中大迁坪后消费量激增,平均每家销出量约千斤左右,全坪为三千斤强,惟人口移往平定后,三十一年销量稍减,惟变动不大,兹附简单图表如下:

  “附注:二十九年末广东省政府设立纱厂于坪石,经常需要大量棉花原料,惟因系其工厂独立购办,故与坪石棉市绝无影响。”

1

  (五)市场交易方式及衡量单位

  棉花进货均由坪石棉商自湖南津市或湘潭大批采购,至其出售方面因仅为衣料及棉被之消费,一般均系零售方式,几无批发交易,全区门市,其经营除代制棉被外,间亦有批发与缝衣店以供制棉衣用,然缝衣店之存货亦多为自己购办,鲜有向棉花店买入者。

  棉花交易以司码秤为单位,分整包及零售两种,每斤合司码秤十六两,整包又分:

  1. 大——一百斤——为劣等棉。

  2. 中——六十斤——为中等棉。

  3. 小——五十斤——为优等棉。

  (六)棉花价格变动情形

  抗战后,自二十六年下半年至三十年:

2

3

  (六)总结

  坪石棉花市场在组织上既非现代化,其销量亦比其他棉花市场为少,故对此市场调查在资料之获得方面固不能成为完整报告,而只可提供该地区消费市场之参啟,兹总括几点分述如后:

  1. 在粤汉路未通车前,广东棉花市场除自本省供给外,余皆自湖南洞庭湖畔各县之产地,其运销赖坪石市场转至各地者颇不少,故在当时仍不失其重要性,然自粤汉路通车后,坪石棉市不但失其集散地转运之主要性质,且就其本身货物来源及价格变动亦均受曲江市场之控制,虽然坪石棉商仍一抱以往惯例各自赴湖南湘潭采办,然因交通及各种环境关系,仍不得不受曲江市场影响,故自年来,棉花之运销有逆流趋势。

  2. 二十九年广东省府在坪石区设立纺织纱厂,原可繁荣坪石之棉花市场,惟坪石棉市本身迄未改良,仍抱守残缺,纱厂原料购办自有其本身系统,与坪石市场毫不发生关系,坪石棉市乃失其供给调节作用,故为发展坪石贸易,扩大其固有供给本区消费范围,以配合后方轻工业原料之需要,组织现代化市场实为必要之措施。

  3. 棉价上涨原因:(甲)一般原因——伴随一切物品价格上涨,成为商品之一的棉花亦不得不依其来源价格提高一般生活维持费之追加而不断增涨,(乙)特殊原因——去年春季因大水浸没两湖棉田,生产顿形减缩,供不应需,坪石之棉花乃不得不仰给于曲江市场,而曲江多属隔年之囤棉,棉花价格为囤积商人任意操纵,故棉价以惊人速度上涨,竟至达三千余指数。

 

  三、棉织品市场

  (一)小引

  坪石棉织品市场同样缺乏独立市场之性质,从生产方面言区内几无全棉织品之织造,从消费方面言,区内地域狭小,人口不多,且消费者除学生及少数商人工务员外,余大部分为乡民,其对衣着消费较其他阶层为少,故棉织品销场乃局限于区内人民之零售交易,鲜有批发至各地销售者,因而无论从任何方面观察,坪石棉织品市场调查亦仅能作区内消费者之参考资料。

  (二)坪石棉织品市场一般概况

  1. 坪石无专营织品商店,以布疋为主且兼营洋什货者有二十一家,其营业额据直接税局坪石稽征所报告为六万八千五百元(年初统计),营业税额为一千三百七千元,姑无论此统计数字是否正确,然因地域局限,区内棉织品之经营总不能超过二十万。

  2. 此外,尚有三家织袜厂,均为本年开设,以小型织衣机生产,每架管工一人,生产量约每天十对,每家设备十架以下,最多者八架,小者两架,全产量每天亦不过百对长短左右,但可供给坪石本区之消费而有余,其织物原料之来源系自湖南衡阳附近四乡收购农家之手纺纱,一次收得数十斤,即可供一两月织造之用,纱价亦除棉价之上涨而昂贵,本年七月份价约十八元(每斤计),八月份约二十元,九月份则涨至三十六元,十月份近五十元,十一月份达六十元,卖出织袜价格为零售而已,九月份—每对六元(短裤),十月份—十元至十二元,十二月份—十三元至十四元。

  3. 至绵织市场一般均受曲江市场支配,固无论其价格变动或货物运销均受直接影响。在太平洋战事爆发以前,坪石棉织品得以洋布(阴丹士林布)为标准,其来路多自曲江方面,惟自太平洋战争开启后,洋纱不能进口,洋纱之阙如,至影响洋布及一切洋纱之织造品,此时,棉织品之运销顿形逆流现象,以前曲江以上至湖南其他各地之销场均靠集散于曲江之棉织品供给,而现在则因洋纱缺如,返予湖南土纱纺织以发展机会,年来棉织品市场(不论曲江或坪石)皆以湖南织造之产品为主要销场,市面亦流行者惟湖南土法纺织棉布矣,近无任何阶层之衣着消费亦以土布为主,考其原因简单,惟洋纱缺少,洋布织造困难,价格飞涨,以前衣洋布者,皆因其价过昂,而改服土布。

  至坪石布疋总销量在民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度,每年可达数百疋,其时因自除曲江来货外,当有宜章、郴州、耒阳、桂林等处客办,然近一二年来只有零售市场而已,全年销量纳量亦不过百疋以下。

  (三)棉织品种类

  棉织品近以湖南土布销量最大宗,有麻灰土布、方格布、条花布等类,每疋长四丈八尺宽尺五或尺四不等,品质最幼者可比洋纱十二支之织造,粗者品质尚可,洋布则以阴丹士林布为主要销场,麻布分粗麻与幼麻两种。

  (四)产地及运销情况

  坪石市场本身除几家织袜业外,余无布疋织造,故全赖外来供给,从前洋布之运销有广州湾入口经广西柳州,桂林直达坪石之上海布疋,然近因此线运输困难,随广东兴宁纺织业之日趋繁荣而改销兴宁出产之洋布,自洋纱价突涨以来,兴宁布亦因湖南土布之大量产销而衰退。

  麻布(夏布)近在坪石销路亦广,产自江西宜春附近各县,以土法织造,普通均为农家之副业,麻布商经常下乡收购,集散于宜春,运至湖南湘潭,以抵坪石。

  棉布织造以湖南长沙、湘潭、醴陵、祁阳等处最多,普通均用木织机生产,有家庭手工业及工场手工业两种,工场集中于都市附近,雇佣工人生产,工场之最大规模者亦不过十余辆木机,绵织工业尤以长沙一地较为发达,湘潭次之,织造产品除布疋而外,有毛巾、袜、卫生衣等全制品出产,然大量布疋之织造仍以农村之家内工业为主要形态,其生产品多为批发商人收购,集散于长沙、湘潭、醴陵及祁阳等地,运坪者大部份仍来自长沙,由输船运湘潭,再由粤汉车载运抵坪,醴陵则由船运缘口转车运来,祁阳则从双桥小圩场大帮购办,再以挑夫运洪桥站,由湘桂路转粤汉车运坪。

  (五)交易衡量单位

  土布二十码一疋,合同行尺(市场交易单位)五丈,合排尺四丈八尺,市场流行之单位尺度以合排钱尺九寸八分之同行尺为标准,坪石、乐昌、曲江,以及衡阳附近一律用此单位计算。

  (六)价格变动情形

  棉织品价格变动主要以布疋(洋布为阴丹士林蓝,土布为湖南之麻灰布)为对象,兹将自民二十六年下半年开始至去年年底之变动情形大略报告如下。(三十一年以前以流行之阴丹士林布为标准):

  民二十六年下半年广州未沦陷时,各地战争虽已爆发,而广州货运方面仍畅通如恒,故直至二十七年中期间布疋价格未见若何变动,每疋来价只十一元,坪石批发价格约十五元,零售约一角八分,以后涨至十八九元,而购户多以为此种货色合于销售,不嫌价高,仍到处抢运。

  及广州弃守,货运阻梗,布疋多由汕头运来,因运输困难,故价续涨至五十元一疋,及二十七年底二十八年初,汕头又告退守,该货由汕尾,沙鱼涌运入,运费加倍,竟突涨至一百二十元,此价格保持稳定有数月之久,后汕尾等地又告沦陷,至二十九年售价已达百六七十元之谱,二十九年内无大增涨。

  至民三十年因各地来源稀少,供不应求,其时虽可有柳州运坪,然市场终不能得到调节,价格乃续上涨,达贰佰四五十元,三十年又复至贰佰八九十元。

  三十一年一月份,无故突涨,价高达四百元,不十数日,即九百余元,继而千元,至目前已达二千余元一疋,与当日相比,诚足惊人。

  湖南土布自三十一年,一月起计算,从二百四十元一疋,涨至九月间五百二十五元,兹列表说明如下:

4

5

6

7

  (七)总结

  综观上述棉织品价格变动,可知比其他日用必需品涨价更速,就阴丹士林布一概而论,其价格变动,实非按序上升,而为飞跃式之暴涨,究其症结何在?考其原因,除近年来社会游资之活动以更大部分挹注于棉花,棉纱及棉织品市场而外,主要仍在棉织品生产之缺乏,战后棉纱之仰给于外国,使绵织工业无由发展,在战前,我国之纺织工业实为民族工业之宠儿,然自战争发生以后,纺织业最发达之上海首遭倭寇蹂躏,及沿海主要工业地区相继沦入敌手,大部分工厂设备已成灰烬,纵有未被战争破坏者,亦因无计划撤退而与其他人民财产同遭厄运,故大后方纺织工业之发展因碍于现代化生产条件之设备而乏人投资,社会资金大多数以囤积居奇之商业资本活动为其主要形态,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发展纺织工业,且因棉纱及棉织品合于囤积条件,而以大量资金操纵绵织市场,抬高价格,以获取额外之利得,故棉花及棉织品价格不按其他日用必需品之进度上涨,而独以飞速状态出现,目前,广东兴宁县之纺织工业虽属发达,然因地区大小,不能成为主要之供给市场。粤北绵织市场乃虽获得调节,至湖南土布织造主要仍属家内工业形态与工场工业形态之生产,在量方面固不能供应扩大市场需要,在质方面亦不易从事改良,故对内问题之解决应一面取缔棉与布之囤积,一面在纺织工业之全过程上连立一现代生产体系(如在坪石设立之纱厂)俾使棉织品布场获得调节,且打击囤积活动,以遏止价格上涨之狂潮。

 

  四、附录(纱厂本属工厂调查计划,此处仅作简略报告)

  坪石纱厂简单调查报告:

  (一)原料:棉花分甲、乙、丙三种,以其几维之长短而定,甲种最长,乙种次之,丙种又次之。

  (二)来源:采购自湖南湘潭一带,由厂之负责人径自或赴湖南购办。

  (三)花价:以甲种花计,三十年十一月时每担约三千元,三十一年五月旬至四千余元左右(纱厂自开办以来只购买原料两次。)

  (四)所纺支数:暂定为十四支至十六支纱。

  (五)销场:集中于曲江,然近来多为湘客购去。

  (六)纱价:自纱厂有出品以来之棉价——(三十一年价格)

  十四支由二一、○○○——二七、○○○——三三、○○○——四○、○○○;十六支由三○、○○○——三七、○○○——四○、○○○——四四、○○○。

  (七)产量:依纱厂原定计划预算每日出厂量四百磅以上,惟因粗纺机遗失一部,至每日产量与此数相去甚远,日前只能出纱三四十磅强,仅达原定数额百分之十,现已进行补充粗纺机,并改善组织,仅使依原有计划进行。

  (八)制造过程:由弹花——清花——梳绵——并条——粗纺——粒纺——抽纱——打包,为制纱之全过程。

 

  (本文由阿瑞推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 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