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擎民:秤架山迁院纪事之一 “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3)
2021-01-29 上午 12:02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化研究中心供稿   
分享

  按语:

  为凝练与弘扬抗战时期华南中高等学校烽火办学精神,探索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资源活化利用措施,推进我国抗战时期教育史研究,在省自然资源厅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启动第一期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资源挖掘与活化利用项目。近期,该校研究团队发现一大批文理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数量在500本以上,涉及各个办学时期。其中,有些论文直接以当时的办学地点为研究对象,既有专门研究连县的毕业论文,也有专门研究连县东陂的毕业论文,还有专门研究罗定等地的毕业论文。现对较有意义的论文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系列研究成果进行发表。       

  下文发表于1940年《青年月刊》(南京)第9卷第4期,作者为汤擎民。

 

  繁霜覆盖着原野,田渠里的水也结成了冰;洁净晶莹的大地,碧澄的天空,十几座泥屋簇立在小山脚下,画成了平溪这农村之冬的晨景。静穆的,静穆得连吱吱喳喳的鸟声也听不到;也许是鸟儿还在巢里温它的好梦吧!

1

图为秤架山景色。

  掀开棉被底一角,从稻草堆中站起来,穿好了衣服,我便到屋外田野间散散步。太阳从东边山缝间跳出来,稀疏的阳光射到脸上,一种温和感,使我底精神爽朗了许多。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阵冰凉直沁入心底深处;可是没有打颤。跟着我用力一呼,把夜里在猪栏边吸得的泥土气息嘘个干净。

  “好玩呀!田里的水都结冰了!”钟高声叫出来,把手杖轻轻地扣敲着田里底冰块。

  同学们从泥屋底大门口陆续走出来,三三两两散在田陌间,为这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的奇景所吸引着。

  “拿回去做面镜子!哈哈!”几个同学好奇地伸手到田里去拿冰块,他们这时已忘却其冰冷了。

  厨子站在稻场上的,昨晚临时用石块砌成的灶台,用竹枝扫去锅盖上晶莹的积霜以后,接着便生起火来,准备烧早饭。

4

  沙沙沙的马达声响了,公路旁临时搭成的车站又热闹起来。平溪是由战时省会——曲江西撤下来的各机关的重要转运站之一。汽车嘟嘟嘟地向前开行了,公物和行李上面悠然地轻飘着女人和小孩的柔顺的细长的头发;人和物这时是被“一视同仁”地运送了。车上的人也许有不胜今昔之感,但腿子跑得过分乏了的人,却是无限羡慕地目送她们。

  “喂!老易!你们搬行李去哪里?”三个挑夫担着第四分队的行李从泥屋走出来,引起了我的询问。

  “上秤架山去!”

  “昨晚大队集会,不是决议在这里休息一天吗?”

  “我们先吃过饭了,打前站去啊!”

  当这消息被我带回住所时,在猪栏旁边的我们这分队便起了大的骚动。

  “不成!猪栏边怎能再挨一夜?今天我们也得走!”衡把漱口盅放在地上,坚决地说。

  “走就走,这里留不得,还是到秤架圩休息的好!”克接着说。

  “七点钟了,我们还能吃点饭,今天怎么能走!”炎犹豫着。

  “这不成问题的。我们自己弄点菜,大队部的饭烧好了,我们吃过就走;挑夫已找定,赶得上的!”我是最主张赶快离开平溪的。

  “那里?土人说一百二十里路;最少也得九十余里!今天赶不到秤架墟时,在田上连水也没得喝。还用吃饭住宿!”炎面有难色,做了个手势,用沉重的语气说。

  “还是问问三位女同学的意思吧!”举以队长的资格望着她们征询意见。

  “大家说走就走吧!腿子乏了跑慢些好了!”她们同声地说。

  在十分之九的同意下,提案被通过了。由举报告大队部,本分队愿当天出发,与第四分队共负先遣的责任。

  八点多钟,太阳已高高地斜挂在半空,地上的积霜尚未完全消溶,我们向着这行程中被认为最困难的秤架山行进了。

3

图为秤架山景色。

  从平溪越过秤架山至秤架墟,到底有多少路程,当地人的说法,人各不同:一百二十里,九十里……总之,当他们答复我们的询问时,老是摇摇脑袋地一笑。这笑的意思是说:“秤架山如今要给少爷小姐们一回考试了!”由于“二百二十里”“九十里”那样的数字和那么的一笑,使许多同学怀着不安的心情,信任不过自己的两条腿,炎就是个代表者。——好在我们这分队中只有他一个。

  公路像条蜿蜒的长蛇,紧紧地缠住山脉。我们向前行,向上行,路的一旁是山谷,谷底是常绿蓊郁的丛林,淙淙的泉声从绿林的深处发出来,清悠而悦耳。山上是松林,可惜风很小,听不到雄伟激荡的松涛。我们跑了一点多钟,回头俯望,来路还历历可辨。可是汗却不知从什么时候流出来了。大家把背上的包袱和毛毡除下,再脱下棉大衣,就在路旁一座养路队临时住所的前面坐下休息,意外地还得到现成的开水喝。

  过了一会儿,重又起行了。大家对于今天的路程已不再像行前那样关心,炎的眉梢也轻松了许多。

  沿途的景物和刚才已走过的那段路上的,大致差不多,我们依旧在山腰间曲折行进。虽则是冬天,然而眼前郁蔚的丛林,终使人有青春之感!有几处山坡上,野火正必必剥剥地烧着灰褐色的山草,在强度的太阳光下,上伸的火焰还可隐约看到,那可真有燎原之势了!

  我们很沉毅地一步步前进,有时也随便谈谈说说,脚腿每踏进一步,即加强一分克服困难,打破一般关于前路艰困的谣言的自信心:青年人应有的精神和勇气,我们间并不缺乏。只是老成的炎,这被称为黄教授的,却渐渐地落在后面了。

  山路上好几处有养路队的住所和保安队的派出所,在那里我们都得到饭汤或开水喝。昨晚在平溪墟搜购得来的四十几件炒米饼,在开水的帮助下,补充了辘辘的肌肠,挑夫也是有份儿的。

  晌午,公路已掠过秤架山最高峰的山腰向下倾展了。二十度左右的倾斜面,跑起来异常轻捷,我们一口气跑了一个多钟头,到了一所挂着“工程处”三个大字木牌的茅屋,空空如也的肚子还得到两碗粥的补充;唯一下粥物是食盐。粥摊老板告诉我们,从茅屋后的小径下山,可以少跑十几里的路程,挑担往来的乡人都是走小路不走公路的,这建议当然为我们所采纳了。

  小路的斜度比公路可大得多了,曲折倾斜的山径,需要集中精神,调好脚步,一口气溜下,分段地跑。这于女同学们倒也没感到什么,可是却难为了炎。大家很高兴地鼓足勇气,一溜而下,炎落在后面,扶住手杖,一边走,一边大发牢骚了。

  “早就不该找这种路走啊!要近,滚下去怎么办?”

  “哈!哈!黄教授,不要紧,放胆走下来吧!”

  “猴子走的路呀!非人走的!…”

  “你也用不着放下两只手去爬,猴子走的路?”

  “……”

  “超人走的路呀!黄教授!”楣也带着抗议的语气说。

  “……”

  一个多钟头的时间。跑完了下山的路程,小路又与公路合而为一了。离秤架墟只有十多里,大家把下山时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以悠然的步伐自由自在地走,不一会儿,黄教授也赶到了;四时许抵达秤架墟。我们找到一座没有人居的大屋为住所,虽则同样席地而卧,但那已不是与猪为邻了。

 

  二十九年二月十八日写于香林寺,粤北。

 

  相关阅读:

  质朴与精壮:战时文理学院学生的生活风貌——“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1)

  卢森:文理学院慰问记——“华南研学”研究成果展之华南师大篇(2)

 

  (本文由王独慎、陈齐推荐并提供相关资料,南粤古驿道网综合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杨澍煜 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