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产学研”又获新突破,河源何新屋活化探索新路径 广州大学南粤古驿道产学研实践基地教学成果再获国家级奖项
2020-12-26 上午 11:00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近日,记者从广州大学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产学研实践基地)(以下简称“研究中心”)获悉,该实践基地的教学成果《古驿道之家——乡村建筑遗产活化设计》(以下简称《古驿道之家》)获2020年度全国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优秀学生设计作业评选活动建成环境修整类二等奖,这是继去年的设计作品《破界》《围屋记》《庆典记忆》后再度斩获国家级奖项。

 

  深耕探索古驿道产学研闭环模式获新突破

  近年来,广州大学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响应省领导有关“各高校研究中心在做好理论探索的同时,结合研学需求,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道’上的具体实践”的重要指示,自2019年1月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和支持下,依托粤赣古道(连平段)开展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科研教学实践。

1

图为研究中心挂牌成立。(资料图)

  “我们的研究中心逐步探索出以‘科研驱动、教学深化、实践落地’的较为自洽的闭环模式,目前来说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及教学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处于螺旋上升的过程。”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邓毅说。

  ·理论研究:探索“古道学”视角下建筑遗产活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出“渐进式规划与负面清单管控”

  据了解,该研究中心主要探索开展“古道学”视角下建筑遗产活化理论研究与实践,特别关注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动因的古驿道结合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活化与利用。“可以说,我们既关注本体的修复与利用,可能更关注它作为文化基础设施对文化遗产活化和乡村振兴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以及怎么发挥它的作用,这是我们在理论研究中特别关注的部分。”邓毅进一步解释说。

2

图为研究中心接受南粤古驿道网专访。

  在理论与实践当中,该研究中心还总结出“渐进式规划与负面清单管控”的具体规划方法。“渐进式规划是相对于总体规划整体实施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际上,总体规划整体实施受现实‘多头管理、多头投入’的情况及市场、政策环境的影响,是比较难把控及实现的。所以我们提出渐进式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密切关注产业植入、市场反应、政策导向等乡村振兴所需关注的问题,不断调整与完善。”

3

图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邓毅(中)介绍研究中心。

  邓毅说:“在渐进式规划中,我们提出了‘负面清单管控’。”据介绍,负面清单管控首先基于一种底线思维,明确在规划活化利用过程中禁止的行为,把所有的不利因素进行剔除;同时,它也是一套具体的、可遵循的规范标准。目前,该“负面清单管控”已实际运用到河源何新屋的活化利用及河源连平县全域发展当中。

  ·学术交流及教学实践:国内国外双交流,古驿道活化利用进入课程设计

  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产学研实践基地)是由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共建,并吸纳了中国香港、意大利等院校的专家力量。

4

图为广州大学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产学研实践基地)主任蔡凌副教授介绍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主任蔡凌副教授介绍,在省自然资源厅等单位的指导和支持下,2019年以来已多次组织学院师生赴实践基地进行基础调研、建筑遗产活化政策宣讲,并联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研究团队对南粤古驿道建筑遗产进行基于H-Bim(heritag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历史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信息采集;并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行的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设计等活动,先后有一百多名境内外师生参加了与古驿道有关的教学研究活动。

5

图为研究中心向何新屋所在地村民介绍何新屋保护利用规划设计方案。(资料图)

6

图为国际课程。

  同时,研究中心还组织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围绕河源何新屋的保护利用问题,开展保护发展规划与建筑遗产活化方案设计,并对当地村民进行政策及设计方案宣讲,切实推动建筑遗产活化等实践工作,服务乡村振兴。设计方案《古驿道之家》获2020年度全国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优秀学生设计作业评选活动建成环境修整类二等奖,这是研究中心连续两年获国家级奖项。

  据蔡凌介绍,接下来,研究中心将继续推进“古道学”视角下建筑遗产活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并总结成功经验及工作模式进行推广,进一步发挥专业特长、集结各方力量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河源何新屋活化有新路径,将成乡村振兴及社区治理的典型样板

  据设计团队毛锐、孙会梅介绍,《古驿道之家》方案以河源连平何新屋客家围屋为基地,研究传统建筑材料与营造工法,通过实践探索古驿道对遗产活化的激活和推动。该方案设计历时半年,于今年3月最终形成,并得到了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具体指导。

7

图为设计团队介绍方案。

  何新屋位于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油村,是一座客家半圆形围龙建筑,已有350余年历史,今仅保有最古老的四围。同时,何新屋还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旧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契约文化、客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案通过对大湖镇多维度的前期规划调研分析,结合建筑遗产与古驿道的互动关系,从激活社区公共空间、延续历史风貌记忆、丰富社区基础设施等切入点进行了活化设计探索。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历史信息,在完整保留场地原有空间格局、留存遗迹和树木的基础上,通过替换和植入部分结构体系,打通了原来狭小分隔的建筑内部空间,创造出流动多变的空间体系,更好地适应建筑转变为研学展示、旅游服务、社区服务的多种复合功能。

8

图为总平面图。

9

图为立面图。

10

图为节事活动场景。

11

图为研学活动场景。

12

图为二层空间效果图。

13

图为多功能厅效果图。

14

15

图为《古驿道之家》一期方案设计实体模型。

  “我们在何新屋的整体活化利用上已经运用了‘渐进式规划和负面清单管控’,把何新屋分为四个等级区域,有核心区、外环区等,其中《古道之家》方案涉及的范围是第四等级区域,是可以进行一些修缮、改造以及产业的植入。”蔡凌介绍。

  邓毅表示:“我们希望借助这个方案,把何新屋打造成乡村振兴及社区治理的典型样板,也是古驿道高质量的游客中心、宣传中心,成为古驿道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及一张闪亮的名片。”

  据了解,何新屋的活化利用得到了省市县镇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省自然资源厅曾多次调研了解、协调推动何新屋活化利用工作,河源连平有关部门及当地村民组织积极配合推进,设计方案得到了各方认可。出于保护原建筑、拓展建筑空间、确保材料质量、减少现场开工、方便配套构件等考虑,该方案采用新型现代木结构,由于还没有与之配套的现成工程造价定额标准,项目实施在财评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造成了项目进度的延期。目前,研究中心已和当地部门进行积极沟通。

  “修缮改造是关键的第一步,作为建筑师来说,最为期待的是自己作品能够落地,并且产生理想中的效果。”蔡凌说。

 

  (注:以上部分图片由研究中心提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