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迫击炮的故事
2022-04-25 下午 03:54   来源:欧伦彬   
分享

  在乐昌市博物馆“南昌起义军在乐昌”展厅里,展示了乐昌农军和中国工农革命军将士们光辉历程的图片资料,其中有一幅迫击炮照片,它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为此,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激情洋溢、大气磅礴的名作《西江月·井冈山》。其中有一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就是指这门炮。那么,这门迫击炮有着怎样不同凡响的“前世今生”呢?请大家跟着我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那烽火连天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攻取仁化县城后,沿着宜乐古道翻山越岭来到了乐昌市梅花镇杨家寨村,在此休整期间,策划了“湘南起义”,并于1月中旬和2月初取得了“智取宜章”、“坪石大捷”的重大胜利。尤其是在“坪石大捷”中,朱德部吸取了转战潮汕后屡战屡败的经验教训,与乐昌农军相互配合,采取游击战术,在运动中消灭了“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部六个团,俘敌1000多名,捣毁了许克祥部坪石后方仓库,缴获步枪2500余支,手枪100余支,重机枪10多挺,山炮、迫击炮30多门,粮食、银洋、弹药和被服不计其数。缴获的战利品,足够装备一个师。尤其是这些迫击炮,在此后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大杀器”作用,消灭了大量敌人,为打破敌人的五次“围剿”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照片中的这门炮,更是在黄洋界保卫战中发挥了“神助力”。

  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主力在湘南行动受挫后转移到桂东。红4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第31团第3营由井冈山赴桂东接应主力,第32团和第31团第1营留守井冈山。

  8月中旬,国民党湘军和赣军共5个团,准备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2次“会剿”。

  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得悉敌人即将进攻的情况,根据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指示,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组织部队利用山险,设置竹钉,构筑工事,进行作战准备,等待主力回师,共同粉碎国民党军的“会剿”。

  8月下旬,国民党军趁红4军主力在湘南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第2次“会剿”。

  30日晨,湘军第8军2个团由酃县(今炎陵)出发,在赣军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黄洋界位于井冈山主峰北面,扼山险要道,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红军第31团第1营2个连凭险据守,连续打退湘军多次猛烈攻击。

  30日下午,正当湘军重新组织进攻时,红军抬出仅有的一门刚修复的迫击炮,以轰击其在源头的后续部队。由于井冈山长年潮湿多雨,前两枚射出的炮弹受潮,均成了“哑炮”,战士们见状,都急得满头大汗,只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最后一枚炮弹了。所幸的是这发炮弹很争气,而且是不偏不倚地打中了敌军指挥部,只听“轰”地一声巨响,炮弹在其中炸开了花。炮响后,各山头吹响军号,煤油桶里的鞭炮噼啪作响,男女老少一起高声呐喊,在嘹亮的号角、密集的炮火和震天的呐喊声中,湘军误以为红4军主力回山,惧怕被歼,当夜撤回酃县。赣军闻讯后,亦停止策应湘军的行动。

  黄洋界战斗的胜利,为红4军主力回师井冈山,打破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2次“会剿”创造了条件。黄洋界保卫战时,毛泽东正在向井冈山回军途中。这次战斗并非毛泽东直接指挥的。

  毛泽东率部下下井冈山后,于1928年8月23日在桂东与朱德、陈毅所率队伍会合,并于1928年9月上旬回到位于井冈山南麓的黄坳。

  当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后,毛泽东主席兴奋异常,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如今,这门立下了“赫赫战功”的迫击炮,展示在江西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叙说着井冈山军民依靠一门迫击炮与三枚炮弹成功退敌的戏剧性情节。而在当年黄洋界保卫战架炮的原址上,也摆放了一门迫击炮,以纪念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经典战役。

 

  作者简介:

  欧伦彬,韶关市乐昌市博物馆馆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