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云研学”系列报道(6):凝心聚气,战歌四起
2020-09-02 下午 02:0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综合   
分享

  按语:

  时下,“历史寻根”是众多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师生们的新一轮共识,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地市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下简称“华南研学”)成为了探寻华南地区乃至国家共同记忆、历史、精神与的研学、实现自身与社会价值的热门目的地。

  今年夏天,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位于清远连州的“华南研学”,仍以特殊的方式迎来了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星云队”。队伍采用云实践的下乡形式,以研学基地相关的历史文化等资源为基础,开展直播带货、云研学、在线旅游、线上调研帮扶等活动,已成功开发出8节有历史感、责任感、趣味性的云研学系列课程。38名队员希望自己的努力,旨在向更多人宣传“华南研学”,激起人们对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并助力连州经济、文旅、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扶贫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暑气尚未消散,立秋却悄然而至,携着初阳与黄昏,满尽温柔间,唤醒梦中悠扬的歌。

  伴着音符的起舞,我们的研学之旅惊喜不断,今天我们将与晓萌老师一起欣赏战时音乐,共同沉浸于激昂的旋律。

  抗战时期,学院十载九迁,两次落脚连州,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校歌广为流传。

1

图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校歌。

  它创作于1941年,由时任校林砺儒作词、黄友棣作曲,歌曲为降B大调,是慷慨激昂的进行曲风格,而进行曲的特点是富有节奏步伐,产生于军队战斗生活。

2

图左为林砺儒,图右为黄友棣。

  “走遍了险阻,历尽了艰辛,却淬砺了奋斗精神”,这句歌词奠定了后来华师校训“艰苦奋斗”的校训精神,校歌坚定昂扬,充满了不屈的抗战精神。

  一首好的校歌,一般会反映着时代精神和历史印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起着明责、励志、抒情、奋进的教育鼓舞作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校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历史印记,或许会让抗战时期的那代学子一生铭记。

3

图为华南师范大学校训。

  在这场战争的另一边,黄河流域也诞生了重要的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其中有一首经典作品《黄水谣》,或许大家对它更为熟悉,它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4

图左为光未然,图右为冼星海。

  这首歌的演唱形式为混声合唱,是指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常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声部组成,其中每个声部还可以细分为更多的分声部。

  全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部分抒情、亲切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倾诉着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像;第二部分悲痛、缓慢,节奏宽广而沉重,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我大好河山被敌寇践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义愤填膺的情绪和燃烧起来的仇恨怒火,这悲愤有力的控诉,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弦;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黄河奔腾依旧,而遭到破坏的人民生活却呈现出一幅凄惨景像,歌声在平稳、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5

大合唱情境图。

  总的来说,《黄水谣》是一首三段体歌曲,作曲家通过三种情绪的对比,描绘了日寇入侵前后黄河儿女“喜、悲、恨”三个不同的情感场面。

  无论是文理学院的校歌还是《黄水谣》,都是在抗战期间涌现出来的优秀音乐作品,无疑是夺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对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是那一首首抗战歌曲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6

抗战冲锋图。

  欣赏完抗战时期的这两首作品,相信大家都能够被其中的爱国之情所打动。如今我们处在相对和平的年代和国家,回顾这些经典作品能让我们重温历史,不忘曾经的屈辱与艰辛,你是否也被这激昂的乐曲所鼓舞呢?

  想听完整解析和合唱一定要观看晓萌老师的视频呦!

 

  (图片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网络;文稿/视频:罗晓萌、狄悦、肖琪;综合:南粤古驿道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