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下、驿道修,粤赣古道展新容 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第五督导组赴河源开展第四次督导工作
2018-08-27 下午 06:30   来源: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第五督导组   
分享

  一、古道游,忆往昔

  血缘是根、文化是魂,客家人历来秉持“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神,在长期的辗转迁徙中,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广东之文始尉佗”,河源作为纯客家地级市,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岭南北接中原的主要通道之一。千百年的迁徙往来留下了众多古道交通,从山间小道到河谷大道、从乡村羊肠赶圩到城镇官道、从水上小舟到河上大船的水上航道,大大小小的水路、陆路交通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粤赣古道是河源众多古驿道中的一条,主要分布于河源市和平县、连平县和东源县境内,向北接江西赣州龙南县,南可通过水道连接河源城区,总长约270.62公里,是一条“起于民间、兴于商贸”代代相传的民间商贸通道。

1

粤赣古驿道历史走向

  中原移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历史上粤赣两省之间有多次人口迁徙,客家先民或通过东江水域一路南下,或通过山间小路翻山越岭迁徙移居,在河源地区形成大量聚落与村镇。粤赣古道作为山间迁徙通道之一,客家先民顺着从江西龙南迁至和平浰源,并一路南下,翻过重重高山来到连平、东源等地区聚居。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口迁移史,不同姓氏族人所居的不同村落中,形成不同文化特色、习俗、方言,在各自祠堂、村寨建筑都有体现。

2

何新屋

3

北联古村

  自古以来,交通与商贸往来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清朝初年至民国时期,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一直是盐丰粮缺,而江西则是多粮少盐。河源与北面江西赣州之间大山横拦,两地通商主要依靠东江水系或山林小道,彼时河源山林地区悄然涌现山间挑盐大军,出现了“粤盐赣销售,赣粮粤卖”的现象。走在粤赣古道上,不禁回想起古时劳动人民驼盐贩粮、奔波谋生之景。

  在商贸古道的重要节点会形成圩市,《河源县志》记载:“凡粤东贸易之所,多名为圩。各立期限,或三日一聚或五日一聚。”粤赣古道上保留较多圩市和茶亭,为往来行人提供交易、休憩的场所,如东源县桥头圩、和平县髻山亭等。

4

髻山亭

5

界下山茶亭

  粤赣古道地处九连山脉,扼粤赣两省交接之要冲,山岭绵亘、层峦叠嶂、地势险要,每逢战乱,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发生了许多军事英雄故事。明朝中期,浰源池仲容成立农民起义军,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武力与招抚并用,平定叛乱,据明大学士费宏记载,王阳明平定池仲容部的行军路线之一即为浰源——热水;内战时期,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向粤北发展,在九连山建立战略根据地,粤赣古道地处九连山峦,林间山道地势复杂,反而成为红色队伍游击活动之地,并成为“中国工合”的特殊通道。

6

九连山图(图片来源:《连平州志》)

7

中共九连工委、粤赣边支队及九连地委、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部驻地

 

  二、古道修,展新容

  粤赣古道作为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之一,涉及河源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各县正积极推动古驿道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争取今年国庆能推出精华段路线。目前,东源县已完成重铺古道1公里,清理修复古道0.7公里,铺设三合土路0.3公里;连平县正在推进何新屋驿站节点平整工作,重铺古道0.6公里,修复清理古道0.7公里;和平县完成风门坳、茶亭塅古道线路清修复古道1公里,重铺古道0.4公里,已平整好风门坳驿站节点。

8

01

03

11

热火朝天的古道修复现场

  8月21日-22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邱衍庆组长带领粤赣古道重点线路第五督导组赴河源粤赣古道开展第四次督导工作,中山市江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伟恒、华南农业大学吴运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张智敏教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客座教授黎映宇以及规划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当地政府等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参加。古驿道建设是一项实施性强、造福于民的重大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合作、共建共治。

12

督导组在古道上

13

督导组和当地政府座谈

  (一)注重古道修复工艺

  古道是行人往来的空间载体,古道修复应坚持完整性、原真性、安全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原则,为游人打造出一条行走舒适、安全生态、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驿道之路。

14

东源古道修复重铺情况

15

连平古道修复重铺情况

16

和平古道修复重铺情况

  针对目前河源古驿道施工情况,督导组提出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重点:

  (1)山林驿道修复方式可多样化,如山体坡度陡峭处需重铺古道;对于较为平坦路段可铺砾石路,行人走上去能听到沙沙的石子声;林下环境和通行条件较好的路段可保持泥土路,适当清理两侧环境即可,增加趣味性。

17

东源创新道路修复方式:平缓地段两侧用石块夯实,中部使用三合土,但要注意在低洼段设置排水横沟。

18

连平砾石路修复样板段,底层使用三合土夯实路面,上层撒上砾石,走上去有沙沙声,建议可适当撒一些泥土、砂石,增加自然生态性。

   (2)合理选择石材。石材选择是古道修复的重要基础条件,不得选用爆破石,因为爆破石易碎,行人走在上面不安全、不舒适;合理选用河石,常年冲刷的河石过于圆润,若大量使用易导致路面不平整、易滑,若选河石也应将较为平整的一面置于上方;材料可就地取材,在形态、色彩和肌理方面须接近自然原石。

1

连平部分重铺古道使用了大量圆滑的鹅卵石,雨后行走其上容易滑倒,需进行整改。

2

此为山林爆破石头,不可使用。

  (3)施工应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通过观察河源现保存较好的古驿道形制发现,大部分古道形制为中间和两侧排布大石块,三行大石块之间镶小石块,这种排布方式可保持古道稳固性,在古道修复过程中需要尽量采用传统形制。目前河源古道基本是按照“三行大石块镶小石块”的形制模式进行古道重铺工作,并结合了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按照“三行大石块镶小石块”的形制模式进行古道重铺、修补工作。

  但具体施工中仍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如下:

5

茶亭塅古道石块之间缝隙过大并用泥土填缝,建议石块之间较大缝隙处可用一些小石块填缝。

0

关爷埂古道较陡,而部分古道面过长、设置台阶不够,雨后下山容易滑倒,建议增设台阶。

6

建议适当控制石灰调和比例和石灰粒径,过多石灰易导致古道现代化痕迹过重。

8

要注意古道细节问题,如侧面存在破损要进行修补夯实,保证古道通行安全

  (4)重点做好排水沟处理。粤赣古道本体主要位于山林间,山体坡度较大,下雨水流冲击对古道破坏严重,易导致泥土将古驿道覆盖,因此做好排水沟是保证古道质量和使用性的关键。排水沟需因地制宜,若古道较为平缓,则可在古道两侧挖土沟并拍打夯实即可;若古道较陡,雨水冲刷力度大,或土质松软,排水沟需用三合土、石块夯实加固。古道适当地段要加设排水横沟,引导雨水向山下排放。

9

和平风门坳古道较陡,两侧排水土沟需用三合土等材料进一步夯实,否则下雨冲刷两侧泥土会重新覆盖排水沟。

10

东源古道两侧排水沟已用三合土夯实,但排水沟颜色偏亮,易喧宾夺主,反而不突出古道线型,可适当调暗排水沟颜色。

11

已设排水横沟但未疏通横沟排水口,要注意疏通排水口,引导水流向山下排出。

12

东源樟下古道要适当位置加设横沟,引导雨水排放到山下,避免积水。

13

14

东源排水沟处理较好的地段:增设横沟引导排水,较陡峭路段采用石块夯实排水沟,并增设护坡。

  (5)加强古道沿线景观整治,及时清理枯树杂草;对于古道旁裸露的山体泥土,可用藤蔓植物、本地植物覆盖遮挡。粤赣古道大多在山林间,悬崖较多,需在危险地段需增设护栏护坡,增强沿线观赏性和通行安全。

15

和平古道边危险,需做边坡处理。

16

三个县部分古道旁、东源寨子驿站节点旁存在泥土裸露情况,可用藤蔓植物进行覆盖。

17

18

19

东源古道在土质松软、滑坡地段、危险地段做了护坡处理,在保证通行安全的要求下,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二)挖掘沿途趣味点

  粤赣古道主要蜿蜒盘覆在山林间,游客长时间在山间徒步易感到疲劳和乏味,需发挥山林自然风光优势、进一步挖掘古道沿线趣味点,增强游客体验感。如山间视野开阔之处可布置观景平台,一览河源大好河山,登高远眺、开阔心境;山泉溪流之处可布置石桥,坐在石桥之上看溪水潺潺,智者乐水、滋润万物;竹林绿筠之处布置一小亭,坐于亭中静听竹叶飒飒之声,翠竹清芬、静心平和;林间古庙茶亭之处设置休息点,遥想客家先民们也是在此处停留修整,祈求关爷保佑;奇花趣石之处,设置解说牌,讲讲河源菊石化石、勒杜鹃等自然科普知识。

20

东源古道两侧有葡萄、百香果、火龙果等水果,吸引古道游人来此采摘。

1

和平古道旁荷花飘香,可结合驿站设置观景点和解说标识牌。

2

关爷埂古道上一览河源大好风光。

3

东源古道旁大石可刻字刻诗等,讲讲古道故事。

   (三)加快标识系统、驿站节点建设

  通过两天的督导工作发现,各县路面修复工作稳步推进,但驿站建设和标示系统建设略有滞后,需加快进度,保证国庆十一能推出精品段路线。

  督导组要求标识系统工作要加快进度,版面设计上要尊重指引要求,各地解说类文字内容要尽快确认、内容要丰富多样,粤赣古道涉及的三个县古驿道标识编号要统一,高速公路标识牌市里要统一跟进。同行的河源市文广新局也表示,将会联合市住建局共同加强对地方标识的统一和审核。

  连续可见的小小标识系统,不仅仅是对人们游览古道及周边历史自然资源的方向指引,同时还兼具诸如科普教育、环保宣传、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通过标识系统展示古道文化,包括古道修建时间、历史脉络、客家人迁徙路径、名人名事(要求古驿道的信息牌是史实、历史文献考证的,若非实际考证,需特别指明是传说故事)、古道工艺等;展现客家文化,整合本地客家文化,包括传统建筑、文保单位、客家民俗、特色菜系、农产品特产、村史、普通小故事;展现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包括东江纵队、抗战记事、英雄事迹、红色遗址、军民故事等;展示自然科普,研究梳理本地自然科普知识,包括本地具有特色的植物、花鸟鱼虫、地质土壤等,展现文化自信;古道工艺讲解,讲讲河源古道为什么会是“三行大石块镶小石块”的形制模式,为游客进行知识科普。

4

解说菊石化石。

 5

解说山间野果。

  同时督导组也对驿站建设提出了要求,要求驿站建设要合乎规范安全要求,体现当地建筑特色。华南理工大学张智敏教授对关爷埂节点驿站设计提出指导意见:驿站采用仿木构造,建议立面参考传统木构建筑的檩条形式设置;同时驿站立面材料建议加入当地材料如黄土、板石等,增强文化性。

6

专家现场指导关爷埂驿站建筑建设。

7

8

专家手绘爷埂驿站建筑图纸指导。

  (四)加强古道活化利用

  南粤古驿道是一条展现地域风貌和岭南历史文化的文化传承之路,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振兴、实现精准扶贫的经济之路,推动广东户外体育和生态游憩的健康之路,她不应该成为岁月流逝下寂寞躺在山林间的历史,而应该通过古道活化利用,重新焕发光彩。

  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道活动。目前河源已成功举办多次徒步大赛、西瓜节活动,现正积极编制古驿道歌曲文创活动,以期更好的宣传粤赣古道。同时,河源可结合地方民俗节庆、农产品、手工制品举办特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古驿道及周边乡村地区优化;组织学生、儿童开展河源绘画大赛,请本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展品可放在驿站进行展示等。

9

河源古驿道越野赛。

10

河源西瓜节。

  驿道兴村。南粤古驿道与乡村地区是战略上“共生”、经济上“互补”、空间上“联动”、文化上“同源”的关系,二者应密切联动,实现产业、文化、设施等方面的合作共建。进一步壮大沿线瓜果鲜蔬现代农业,吸引游客去沿线村庄采摘体验、作物采买、乡村旅游;挖掘村庄文化特色,举办民俗节庆活动,活化利用村庄传统历史建筑、文保单位,展现乡村文化魅力;结合古道附近的村庄布置服务设施,如农产品售卖点、民宿餐饮、休息站等,为古驿道游客服务,也可为周边村民服务;整合各类村庄资金,统一沿线村庄风貌,村庄美了才能吸引人。

  (五)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南粤古驿道涉及到文化自信、乡村振兴、体育健康等方方面面,离不开政府的投入、规划的引导、社会的支持,更离不开村民的积极融入参与,只有全社会共同缔造,才能有效推动沿线村庄的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建设整治。建议在政府部门统筹下,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和村民力量参与到古道建设和乡村振兴中来,让古驿道建设焕发活力和可持续性。

  可鼓励古驿道沿线运营企业,如热水温泉度假区、国通汽车驾校等参与到古道共建中,吸引度假游客、驾校学员来古道参观游玩,增加人气;探索政府扶持、村民参与模式,鼓励村民改造村居、建设农家客栈、农产品采摘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撬动社会资金,吸引乡贤回乡投资;发挥志愿者力量,鼓励规划设计工作者、高校师生、户外协会、历史专家一起参与到粤赣古道建设中来,展现古道新风采。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