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17日,华南农业大学吴永彬老师带队赴韶关华南研学基地沿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华农师生们先后实地调研华南研学基地(坪石)、乐昌林场、乳源西京古道沿线,基于古道沿线人文历史与风情的调查上,着重调查古道植物资源现状,为后续华南教育研学课程的设计作储备。

图为华南农业大学调研团成员合照
忆烽火岁月 赓续华南教育不灭火种
7月13日,调研团来到乐昌坪石,进行烽火逆行时期的专题学习。在省“三师”专业志愿者、乐昌市华南研学专班何昆亮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抗战时期岭南高校粤北办学历史、植物分类学学科发展史,深入了解坪石先师的学术成果(包括留存至今的,对生活、生产、生态有重要意义的植物)。

图为华南农业大学调研团研学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学习过后,成员们感触良多。先师们在危急存亡之际对学术的执著与坚持以及何昆亮老师所传达出的对传承坪石历史的责任感,让同学们更加坚定了要将坪石先师们的故事和贡献传扬出去、赓续华南教育火种的想法。
烽火逆行,弦歌不辍;勇挑重担,为国为民。先辈们留下了华南师生坚守延续中华民族教育的星火足迹,展现出师生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追求。如今,重游华南师生奋斗故地,思考华南研学基地活化发展之路,唤醒沉寂的文化与精神记忆,助力乡村建设,是对华南师生困境中传承教育星火的另一种诠释,亦是不忘初心的践行。
探古道草木 寻找景观提升植物资源
7月14—17日,调研团先后前往西京古道长岗岭段、梯云岭段、腊岭段,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着重对于当地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三伏节气,大暑将至,高温36℃之下,调研团植物分队坚持上山,对古道沿线的植物进行识别与采样,并对部分植物进行挂牌,便于古道植物资源的科普教育。

图为树牌准备及挂牌情况
“上山途中的艰难,七月正午太阳的毒辣,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植物学家们上山做科研的艰辛。也正是崇高的学术理想和对古道一草一木的热爱,他们在烽火年代于韶关坪石坚持办学,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植物资料,许多对生活生产有用的植物一直沿用至今。先师们的办学精神和学术理想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调研团成员邹洋如是说。热浪裹挟,豆粒大的汗珠从队员们的发端流到脸颊,但队员们的脚步从不停歇。
在这次的调研团里,有两位成员即将步入研究生生涯,他们都即将就读于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方向,对于古道植物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她们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与更丰富的见解。
“在山途中我们收集了许多不认识的植物标本,在晚上比对书本鉴定植物的时候,我们对各科各属种的植物特征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植物学习上的严谨性,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注重科学严谨性方面的问题。另外,此次活动让我参与了植物标本从采集到识别,再到压制的整个过程,对植物标本的制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邹洋说。
“通过本次调研,丰富了园林植物配置的素材库,发现一些粤北地区的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在后续的古道景观提升中可以更好的应用,例如: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杨梅(Myrica rubra)、朴树(Celtis sinensis)等。同时,以体验者的角度去徒步感受西京古道,欣赏沿途植物景观的变化,记录下的原生态系统有果树经济林、农田、针叶林、混交林等。希望在不改变古道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园林小品等元素增补来达到景观提升。其次,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局限和学习到野外鉴别植物的方法。当遇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时,首先观察其全部特征,‘眈天望地’(粤语的意思是抬头望望,低头也看),从植物的树皮、叶子、花朵、果实、种子等的形态特征去进行识别。根据观察到的特征,采用层层缩小的方法,由科、到属、再到种,一步一步去缩小范围。没法当场辨别植物时,进行拍照记录,或制作成标本带走,查阅植物图鉴,进一步比对与鉴定。”叶晓欣说。
“追星赶月,看无尽苍穹,林学之路师生竞风流。百年树人,胸怀绿色之梦,播撒祖国大地一片葱茏。”这是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独有的院歌。队伍行进到梯云岭段时,队员们唱起了这首歌,互相加油鼓劲。绿云深处的林风学子,已经踏上了先师们走过的路,一往无前,为新时代的林业做出微薄贡献。

图为调研团对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观古道风貌 思新时期保护发展之路
乳源西京古道是广东现存最古老的古道,既是治政之道,又是商贸往来之道,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之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军驻军湘粤桂边界时开辟的折岭古道为西京古道雏形。东汉时期,桂阳郡太守卫飒奏准朝廷,开凿了条从浛洸镇经湖南宜章通往京都“西京”(今陕西西安)的道路,形成了西京古道的基本格局。
在西京古道沿线,由于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加之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及早采取保护措施,大量的旧建筑与景观风貌得到保护,目前呈现出较为良好的乡村自然景观格局。例如腊岭一带,依托于南水湖国家森林公园的优良资源,有着较大的景观开发潜力。
粤北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森林资源丰富,通过对其植物资源的调研与利用,有利于促进粤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真正地保住“绿水青山”。
环山秀水,清风徐来,枯荣草木,烟雨行舟。古道沿线的美景引人流连,使调研团成员们工作之余也不忘按下快门键,用影像记录下古道沿途的自然美。

图为沿线景观风物摄影作品(梁键明 摄)
调研结束后,调研团同学们纷纷把自己记录下来的古道之美,以图片与影像的形式在视频号及朋友圈传播,获得大量观看的同时,引得大家点赞留言。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社交平台分享古道之美
“西京古道风景秀美,在调研的过程当中我也拍摄了许多图片。然而当前古道周边的一些景观休憩设施尚且不够完善,会出现游客休憩需求与休憩设施供应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在一些自然构景美观的,适合驻足停留的景观观赏点位也缺乏相关的配套,个人认为这是古道景观提升计划中需要解决的一环。”就读园林专业的成员梁键明在古道景观提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古道在新时代的发展,一离不开保护,二离不开开发,如何做好经济开发与自然保护,生态修复与规划设计力度的平衡,应当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梁键明补充道。
在韶关停留的最后一个午后,对流涌动,酝酿雷雨,扫走山间的酷热。

图为雨天下的蓝水湖风貌
傍晚时分,行进了一天的植物调研分队沿着古道腊岭段下行,来到了南水湖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氤氲着湖光的南水湖,黛绿的远山与孤独的行舟,融汇成一幅山水画。结束了调研的队员们选择静坐岸边,让大自然治愈劳顿的身心。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