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开平三门里寻最“老”碉楼
2018-04-09 下午 05:03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开平碉楼是南粤古驿道上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的开平碉楼达到1800多座,那么在众多的碉楼中,历史最悠久的碉楼又在哪里呢?今天驿道君就带大家到开平三门里村,去寻找开平现存最久的碉楼。

1

三门里村

  三门里坐落于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芦阳村委会,东距开平市区6公里,建村于明朝正统年间,是开平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三门里村有民居186间,整齐的村巷与村前的池塘、村口的古老榕树,构成了典型的传统村落景观。在村中央,可以看到一座与别不同的三层碉楼建筑,这就是开平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碉楼——迎龙楼。

2

三门里保存完好,风光优美。

  为什么开平最早的碉楼会出现在三门里呢?这与三门里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原来三门里村地处潭江下游冲积平原,据说立村之初,这里是一片芦苇丛生、水鸟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涝以及时常出现的土匪不时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村始祖关芦庵的第四个儿子曾在村旁建了一座砖木结构、高3层的碉楼——瑞云楼,供村民避难。随着关氏家族人口的增长,原有的碉楼已经不能满足村民防匪防洪的需要,于是,关氏第十七世祖关圣徒(公元1510年-1586年)夫妇献出家庭积蓄,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又在村后高地建起了第二座碉楼——迎龙楼,距今至少有440多年了。早先的瑞云楼因年久失修,于1962年拆除。迎龙楼被保存下来,成为了关氏家族现存最古老的文物,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在关氏家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3

迎龙楼

  迎龙楼坐西北朝东南,从外表看就可以看出与其他碉楼的明显不同。整栋建筑占地面积152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第1、2层用明朝土法烧制的大型红泥砖砌筑,墙厚达93厘米,这早期建造的部分是开平碉楼砖楼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从而奠定了它在开平碉楼中的重要地位。第3层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开窗比第2层大,其正面的外墙上嵌有“迎龙楼”的楼匾。内部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横梁和楼板是明朝原有的建构。迎龙楼楼体造型厚实简洁,极少额外的装饰,风格拙朴,楼顶为传统的硬山顶式样。

  迎龙楼的四角还各有一个向外突出的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字型射击孔,使射击角度能够覆盖周边更大的范围。迎龙楼长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非常传统,是开平碉楼最原始的模式,保存完好。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碉楼取名“迎龙”,表达了创建者期望这座碉楼能给村民带来平安、好运和幸福的美好心愿。根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九年(公元1884年)和三十二年(公元1908年),开平遭遇了两次大水灾,洪水淹过屋顶,但因有瑞云楼和迎龙楼的庇护,三门里的乡亲都平安无事。四百年来,在抗匪和防洪的斗争中,瑞云楼和迎龙楼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村民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迎龙楼虽经受了岁月的洗礼,但依然非常坚固。

4

三门里村建筑格局整齐一致

  在三门里村,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但有一样只有这里独有,那就是农历九月十五的“石狗节(石狗诞)”。三门里塘基原来有一对雄雌石狗,是关氏第十七世祖关圣徒阿婆的随嫁之宝,被族众视为圣物。传说石狗很有灵气,摸摸它们能够带给人平安吉祥。传说在清初某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深夜,一群土匪进村抢劫,被石狗发现,便狂吠向村民报警。土匪恼羞成怒,将叫得最凶狠的公狗斩为两段,将其扔到了村东200米的河里(交流渡桥南行200米处)。村民感念石狗的护村之功,便将扔公狗的河处叫“狗淹潭”,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定为“石狗诞”,纪念石狗护村的功德。每到农历九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米糍祭祀,村里要用经费买三牲(猪牛羊)祭拜石狗,请戏班搭台唱大戏4天。远近关氏家族的乡亲和其他族姓的乡亲都要围聚三门里,共同看戏,享受石狗节的欢乐。迄今,剩下的母石狗还在村口,村民们设置了祭坛,供奉着石狗,接受村民的祭祀,香炉里香火不断。

 

  交通小贴士:

  自驾:沈海高速——梁开公路——开平大道——三江路——广南线——三门里村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