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村庄竟号称“小广州”——西樵百西村头村
2018-01-20 下午 04: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珠三角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便利的水道交通让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发展成繁华的墟市,在南番顺一带,就有不少这样的小村庄。今天,驿道君就带你走进南海西樵的百西村头村,带你看看这座有着“小广州”美誉的魅力古村。

小广州1

西樵百西村头村

  村头村位于佛山南海,离西樵山仅5公里之遥。在古代,这里被称为“百滘堡黎村凤溪乡”,因为位于古黎村北面的村头位置,所以慢慢被人们称为“村头村”。

  古黎村相当于今天的百西乡,黎村得名的故事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南宋灭亡前夕,当时蒙古大军正大举南下,中原某黎氏大家族中,一位与丈夫失去了联系的老夫人,带着自己的八个儿子,历经艰辛,经过南雄珠玑巷一直来到西樵山下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建房定居,从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到了元朝的中期,潘氏的祖先也来到了这里定居,潘氏子孙在村头村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今,目前已到第二十七代。村头村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从一个多姓氏的自然小村变为一个只有潘氏宗族的单姓自然村。

小广州2

潘氏大宗祠

  无论是谁,来到村头村,都会被村口那座气势恢宏的大祠堂所吸引,这就是村头村最重要的建筑——潘氏大宗祠。潘氏大宗祠的建筑规模在今天南海地区的宗祠建筑中仍是数一数二的。据族谱记载,潘氏始祖祠原为小祠堂,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仍十分简陋。到了咸丰四年重修,不仅翻新了原有的祠堂,还增加了两翼的衬祠,并修建了花园、围墙、门楼和后楼等。当时,大宗祠内一对联曾写“太平不用敲更鼓,盛世何需掩闸门”,可见当时盛况。历经岁月冲刷,除了主体建筑仍保持原样外,围墙、门楼、后楼都不复存在。近年,潘氏族人潘志勇先生携家人捐两百万元,与族人一起共筹三百多万元,再次重建潘氏大宗祠的后楼,让这座大祠堂恢复了当年的模样。

小广州3

和恒大街

  绕过潘氏大祠堂旁边的池塘,便是位于村中央的和恒大街。这条大街是古村的主脉络。大街虽然经过整饰翻新,但仍保留着青石板路面,两旁保留了一些旧时的铺面。据说,古道是当年村里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大街,两旁各类商铺林立,周边村民都会到此“趁墟”采购。由于古道的繁华,村头村在当年也被称为“小广州”。

小广州4

器斋祖家塾

  大街北端有一座古老的文武庙,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庙里供奉文昌帝与关武帝,香火依然鼎盛,壁画、木刻、石雕等至今依稀可见。

  与和恒大道垂直的,是一条条民居古巷,这些古巷大多已立起现代建筑,所幸还保留下来两片镬耳屋群,以及一些零星分布的古建筑。据介绍,在最鼎盛时期,村里曾有镬耳屋120多间,是西樵一带的富庶之地。

小广州5

村中的石板路

  走进条条古巷,探寻散落分布于村中、祥斋祖祠、仲宣祖祠、经学祖家塾、器斋祖家塾等古建筑,从其考究的结构、精良的工艺、修建的历史,都可窥见古村落曾经的繁荣。

小广州6

古石坝

  村头村与西樵镇其他村庄一样,自古以来都以水稻种植和种桑养蚕为主,因此村中也保留了岭南水乡风貌,一条护村河绕村而过。在古村的北边,还完好保留了一段古时的拦河石坝。据说,这段石坝修建于清朝年间,主要用于防洪和防盗,这些石坝由一块块打磨完好的石块构筑而成,历经百年仍然保存良好,相比当今的工艺可谓毫不逊色。

  潘氏族人也凭借这一高超工艺,在外面闯出了一片天地。在清代嘉庆年间,村中族人潘进就已经成功在番禺开拓了万顷沙,成为一方巨富;而在道光年间,又有举人潘以翎、潘斯湖、潘誉徴等为西樵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可谓人才辈出。

  近年来,当地村委积极推进古村的活化工作。从2014年开始,百西村头村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展开合作,对村中古迹进行保护和修复。村中生活污水也被纳入到市政管网中,村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头村还打算发展民宿和游船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让这座百年古村重现生机。

 

  【交通小贴士】

  自驾:沈海高速广州支线—佛开高速—广明高速—西樵收费站—百业大道东

  公交:村头有公交站,西樵有多路公交车可到达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