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左联文化志士”拾遗:梅益先生
2019-04-08 上午 09:43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祁方   
分享

  韩江,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3省22市县。韩江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澄海区、汕头等市注入南海。近现代以来,韩江水运商贸发达,新思想和新事物自海外随之而来,从韩江走出了洪灵菲、戴平万、冯铿、柯柏年、梅益、陈波儿、杜国庠、许美勋、许涤新、唐瑜等一众“左联”文化志士。他们沿着韩江出发追寻真理,远赴革命前沿阵地,为民族和国家贡献青春和热血。

1

潮州八景之一的韩江。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凤城而称凤水;后为纪念韩愈驱鳄又改称韩江。

  在这批文化志士中,作为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者、第一位把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译者,梅益先生在灿若星河的韩江红色英烈谱中依然煜煜生辉,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感念。

2

“左联”部分潮汕籍成员。

 

  从韩江走向左联,成为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者

  梅益先生,原名陈少卿,按他的口述回忆:“我于1914年1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我家祖籍本在江西,父亲陈彦生早先是个农民,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从江西一路驾船经由韩江逃到潮州,就在当地定居下来。” 梅益上学晚,13岁才在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上了潮州省立四中、也就是金山中学。因为家里穷,学校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他却因缴不起学费而未能入学。时任校长杜国庠非常同情梅益,遂破例不收学费让其入学。上学之后,梅益很用功,课外还读了不少书刊。后来,杜国庠校长因为参加地下革命工作被逼出走,这给梅益极大的刺激,使他产生了离开潮州的愿望。至高一下学期,梅益考进了由胡适和马君武先后当校长的中国公学。但是,由于交不起学费、又害了伤寒,梅益遂又回到了潮州,在城南小学任教。

3

杜国庠在写作。杜国庠,1889-1961年,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执教于北京大学等学校。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国文化》主编。1935年被捕,1936年西安事变后出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

  1932年夏天,梅益独自到北平,一面寻找革命组织,一面到北京图书馆自学英文。从1934年开始,他在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申报》等副刊和一些刊物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译作。

  1935年初,梅益参加“左联”,同年秋赴上海,在上海一所民立中学教书,可是很快因为他让班上的学生参加示威游行而被学校开除。其后,梅益和上海“左联”的负责人共同编印机关刊物《每周文学》。1937年,梅益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沦陷后,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梅益和夏衍根据中共的决定,出版了四开日报《译报》。《译报》是完全刊登翻译消息、文章的报纸,南京大屠杀和八路军胜利的消息就是在当时上海这家唯一的中文报纸报道的。1938年,《译报》改名为《每日译报》后,梅益任总编辑。

4

从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占上海外国租界为止的这一时期,上海租界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所包围,史称“孤岛”时期。其间原在上海出版的许多报纸都因环境险恶而被迫搬迁、停刊,在这种险峻的形势下,中共决定利用外国报纸在租界的合法地位,创办一种纯翻译性的报纸,向人民群众继续宣传抗战。于是,1937年12月9日《译报》问世了。《译报》编排新颖,每日可卖出上万份。但由于《译报》的文章锋芒毕露,刊登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和报道,引起了租界当局的关注以及日军的不满,很快便遭到强令取缔,《译报》于创办当月20日被迫宣布停刊,前后只出版了12期。

  1942年,梅益调至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工作,负责组建新四军的江淮大学和南通大学,并担任了两校的党委书记。1946年,梅益调到南京梅园新村中共代表团,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并担任了中共代表团发言人。1947年3月至新中国成立前,他任新华社总社编委、副总编辑,分工领导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口语广播。1949年10月1日,梅益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第一部长的身份主持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后担任新成立的广播事业局副局长职务,1952年始任局长。

5

1958年周恩来视察中央广播事业局时与梅益(右一)合影。

  1978年,中央任命梅益为新组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副院长,后任社科院党组第一书记、社科院顾问等职。在他参与主持的几年内,社科院的研究机构和队伍发展很快,科研工作开始重新走上正轨。1986年,已近72岁高龄的梅益从社科院调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兼出版社社长,同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长达74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于1994年全部完成出版,填补了中国辞书出版方面的一大空白。1996年离任后,梅益仍继续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顾问直至逝世。2003年9月13日,梅益先生在京逝世,他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广电事业以及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梅益先生是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在革命年代,他就担任新华总社的编委和副总编辑,且主要负责延安台的广播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起,他担任中央广播局局长和党组书记的职务,由此开始领导和统筹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建设。梅益先生对新中国广电事业的重要贡献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广电事业的建设方面;其二,广电实践的理论总结方面。在广电事业建设上的主要贡献总的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广播一穷二白的面貌,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使新中国的声音传向全世界,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国人民的声音。

6

梅益参与编纂的《中国百科大辞典》(第二版)。

 

  作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首位中文译者,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梅益先生作为第一位把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译者,这本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回顾当时的翻译情景,我们更觉得这部优秀译作来之不易,它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1939年冬天,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刘少文同志交给梅益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译本。梅益作为一名共产党,欣然接受了翻译这部名著的任务,翻译整整用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梅益经历了人生最惨痛的遭遇。聪明可爱的小儿子不幸得了肺炎,因无钱医治,没过几天,病儿就死在母亲的怀抱里。不久,因伤心和操劳过度的年轻妻子也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一个不满四岁的大儿子。为了孩子能活下去,为了把译稿工作坚持下去,他忍痛把孩子送进了育婴堂。然而,当梅益写完译稿的最后一个字,搁笔后赶快买下一斤糖,跑到育婴堂去看儿子时,孩子刚病死了。糖托在父亲的手里,泪珠滴在孩子已不需要的糖上……就在这一瞬间,梅益想起了保尔的名言,毅然发誓:“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中文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经历艰难曲折,终于在1942年由新知书店出版了,它使许多青年读者受到教育,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以保尔为榜样,吸取力量,勇往直前。

7

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2年由新知书店出版。

  早在抗战时期,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他“创作”的保尔形象就已在许多革命青年的心里树立起来。他的译作是再创作,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便是经过梅益的翻译而获得广泛传播的。

  当时,这部书如掀起了时代的狂澜,如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使一代青年纷纷奔赴抗日战场,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潮中。凡是革命青年就应该学习保尔,就要像保尔一样活着为人类最美好、最壮丽的事业奋斗终身。1942年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版出版时,无数青年奔走相告,争相传阅,这部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之大,实非笔墨所能形容。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翻译作品之一,其印数之多,在翻译文学出版史上是空前的。1956年国家图书馆统计,解放以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借阅率是最高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都曾一次一次地重印再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这种现象也是极为罕见的。

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插图。这是一本类似于自传体的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详尽地描述了保尔的一生。从当学徒工,到救了水手朱赫来走上革命道路,再到后来革命胜利后为祖国建设不惜一切地拼命工作。就像他在书中所描述的:在火热的斗争年代,他没有睡大觉,而是在残酷的搏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在精力全部耗尽之前,他从没有离过队。就算他的身体彻底垮了,瘫痪在床,双目失明,也要想方设法活下去,并使生活充实而有益。

  今年3月24日,汕头举行了“韩江关爱母亲河”活动,它沿韩江大堤自庵埠-龙湖-江东,串联“左联”文化节点,缅怀韩江英烈。而且,在徒步线路上,设计安装有统一的“南粤古驿道”标识,并以此为契机建设一系列的展示平台和休憩空间等。比如:在江东大桥旁计划将建设“红棉公园”,用以集中展示“左联”以及相关作家生平和作品;在龙湖古寨和戴平万故居附近也将建设有一系列展示平台和游憩空间。设计师们将通过特色化的标识和解说系统,依托韩江大堤为游客展示“左联”志士们的文学作品。红色故事不应被忘却、红色基因需要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杨兆麟主编,《八十年来家国:梅益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2。

  2. 庞亮,《声屏世界里的思想者:梅益广播电视宣传思想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05。

 

  (注:以上图片来源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