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调查记
2018-07-16 上午 10:46   作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唐博豪   
分享

  “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西部的崇山峻岭之中。2018年5月下旬,为了摸清古道的保存状况,配合《“羊

  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重点线路(海丰段)保护和修复利用项目》的实施,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丰县住建局、海丰县博物馆联合对“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进行了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以圣佛庵为起始点,一路向东,穿过羊蹄岭古道,经君子岭古道、过宋存庵/壮帝居,终于南山岭古道。行程近10公里。这次调查中,除古道走向之外,我们还对路石、碑刻、关口、茶亭、路牌等相关遗存进行测量、照相和文字描述工作。

  圣佛庵位于赤石镇新联村,原址为清代庙宇翦翠庵,近代毁弃,2000年重修。在山门东侧有5块清代碑刻,分别为: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重修羊蹄岭庵路记”碑;乾隆六年(公元1737年)的“移建羊蹄岭庵记”碑;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的“禁碑”;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17年)的“记事碑”;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的“批示”碑。这些碑文记载着羊蹄岭古道的前世今生,也有争讼、惩奸的内容。

  羊蹄岭古道西侧为圣佛庵,东侧与君子岭相连。现为海丰县不可移动的文物点。沿路保存有关口、茶亭、石屋等附属建筑遗存,并发现有石刻“西关”门额、“勤耕节用”石刻、“示谕”碑刻等,沿途道路以石块为主,少数为石板,石块大小不一,多有修整痕迹,石板呈条状,长短不一,多数在0.7-1.0米,可见凿刻痕迹。关口遗存保存相对较好,保留有长方形墙体。关口遗址东侧约200米处发现“西关”门额。沿山而上到达山顶处,有“勤耕节用”石刻,四周散落有大量青砖。石条和两个石柱残存,疑似为“重修羊蹄岭庵路记”碑中记载的茶亭遗址所在。“勤耕节用”石刻东侧约150米处发现残断的石砌墙体和数根石柱、石条,据海丰县博物馆陈火金馆长介绍,该处曾发现有“东关”门额,从现场情况推断,“东关”门额很有可能因山体滑坡的沙石掩埋,结合以上分析推测该处为“东关”遗址所在地。石屋位于“勤耕节用”石刻以东约600米,为石块垒砌,墙体尚有部分保留。由于石质建筑有自身的特殊性,给其相关年代、功能判断增加难度,初步推测这些石屋建筑与古道有一定的关联,据《海丰县志·续篇·建置》(同治本)记载,羊蹄岭古道上建驻兵营房二十三间,设防炮八座,拨把总一员,兵五十名。而该处是否为兵营遗址还需进一步探究。

  君子岭古道位于鲘门镇泗马岭村,西连羊蹄岭古道,东至泗马岭水库。沿线发现有石屋、茶亭及“重修君子岭碑”“重修君子岭碑”及茶亭遗址位于君子岭的最高处,茶亭原貌不详,破坏严重,仅存数根石柱,茶亭中部立有“重修君子岭碑”碑,碑额为“重修君子岭碑”,年款为“乾隆二十五年”,碑文字迹模糊不清,不可分辨。石屋与羊蹄岭古道发现石屋建筑结构相似,年代与功能性质应与羊蹄岭古道发现石屋相同。

  宋存庵、壮帝居石刻位于海丰县鮜门镇朝面山村,为海丰县不可移动文物点。宋存庵是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以“壮帝居”石刻为中心修建的一座两进三间的庙宇,现残存有部分建筑基址和现代翻刻清嘉庆十六年“宋陆丞相碑”,“壮帝居”石刻为直书阴刻,明代石刻,字径0.9*1米,尾款为“明莆见川雍兰书”。

  南山岭古道位于海丰县鮜门镇朝面山村,西接宋存庵,向东北方向延伸。沿途道路以石块为主,少数为石板,石块上多凿刻有不同形状的防滑线,石板可见明显凿刻痕迹。沿线发现有路牌遗存。路牌位于宋存庵东北约1000米处,有“右 □□ 往  左 □□”路牌,路牌一半埋在地下,一半露出,露出部分约40厘米。字迹模糊不清,地名不可辨识。《海丰县志·古迹》(同治本)中对南山岭、壮帝居皆有收录。

  古道及相关遗存整体保存较好,局部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破坏较为严重。通过现场勘查发现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初步判断现存羊蹄岭、君子岭、南山岭古道的修建、使用年代为明清时期。由于古代道路存在重复使用的可能性,不排除更早修建的可能性。羊蹄岭、君子岭、南山岭古道在历史上作为连接惠州进入潮汕地区的重要通道,对认识岭南地区古代交通史具有重要意义。

1

图为羊蹄岭古道沿线地貌。

2

图为圣佛庵。

3

图为圣佛庵门前碑刻。

4

图为古道现状。

5

图为现场核点。

6

图为现场测绘。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