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西京古道凉亭研究
2018-01-15 下午 02:11   作者:程建军、陈琳;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荐   
分享

  摘要:

  西京古道自古以来便是岭南与中原的重要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沿途各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沿古道有不同类型的交通设施和建筑,如驿站、公馆、邮铺、驿(凉)亭、桥梁等。在西京古道乳源段还保存不少凉亭,建筑虽小,但颇具建筑特色和建筑智慧,文章就此展开探讨。

  一、西京古道凉亭建筑特色

  (一)建筑名称

  关于驿亭的名称,一般有驿亭、凉亭和茶亭的称谓。《说文》:“亭者,停也。”是古人沿路途设置供路人歇息的建筑。秦制有五里一亭,设亭长,是当时的基层行政管理单位。后来亭成为路途休憩之处,亦五里一亭,符合人体工学。再晚,成为古建筑中的一个类型,基本功能是休憩、观景所用,好亭亦成景。古道上设置的亭虽有一定的间距规矩,但视路途坎坷与村落人烟情况具体而定。在驿道上的亭一般可以称为驿亭,这是较为官式的称谓。

  而古道上过去有专门供路人休憩饮茶的茶亭,是地方好善乐施之人建在古道边为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之处。茶亭多设在凉亭的旁边,当路人在凉亭息肩小憩、避雨纳凉时,即可到茶亭饮用茶水。据今存猴子岭心韩亭的施茶碑记载,西京古道道途艰险,“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由地方乡民自发设立施茶会,并捐款建立茶亭供行人解渴。梯云岭亭南面路边现存茶亭残墙断壁,建筑分3 间,每间面宽4m,进深均6m,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可见茶亭与驿亭、凉亭不同。

  那么凉亭何指?从现存亭中石碑的文字中可以找寻答案。乐善亭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万古流芳碑”记载:“窃惟建凉亭,将以避风雨,躲寒暑,而非沽名之事也。修道路実以步履免倾危,亦非干誉之为也。”

  心韩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立“猴子岭石亭叙”碑。称其亭为“石亭”。纳凉避雨亭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歇凉坳”碑,记载了建亭缘由与过程。

  象兌亭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立“鼎建凉亭碑序”。从留存的古碑来看,有称“石亭”,当以建亭材料而言,而几处提到“凉亭”、“歇凉”,所以这种供百姓歇息、挡风避雨去暑的交通建筑在称为“凉亭”较为合适,尤其是在岭南湿热气候条件下。

  仰止亭内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建仰止亭碑”简洁的记载了古道和凉亭的作用:“尝谓亭者,停也。道路所舍,可以停骖而息驾也。昔卫太守凿山通路,列亭置邮,以利行人,由来旧矣。我乡白牛坪大路,上通两湖,下通百粤,来者来,往者往,熙攘交错,累如贯珠,多历年所。但自蓝关亭以至猴子岭,相去二十余里,沿途一带惟有崇山峻岭而无茂林修竹,每值暴雨狂风无躲避,炎天赤日没遮拦,亭之建也,不綦亟欤?”。“歇凉坳”碑:“观路人之戴雨号暑,……来往行人息肩无地。”遂集资建亭,以助行人。梯云岭亭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立“建亭碑记”:“从前往楚抵粤,负者、车者、徙而行者,皆望山而乐,思甜之所室。”从功能上看,称为凉亭最为贴切。但有些凉亭也设赐茶处,民间俗称茶亭亦无不可。

  (二)建筑概况

  乳源西京古道中的8座凉亭,均由当地乡民捐建。从年代看,凉亭均建于清代。现存最早的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最晚的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座凉亭中有4 座建于乾隆年间,2 座为同治年间建,2座为光绪年间建。可见清乾隆是古道修缮建设的高潮,至清晚期又再次增加设施建设。就建筑风格来说,从乾隆到光绪差异并不大,传承性很强(表1)。

乳源西京1

  凉亭分为AB 两种类型,A 型是拱券式,如梯云岭亭和乐善亭为拱券式结构,亭顶覆盖厚土,类似今天的隧道(图1、2)。B 型是通道房屋式,这样说是因为其与建筑类型中一般的亭不同,它为矩形平面,四面围合,前后开拱门洞,古道从中穿过的一座单体建筑(图3、4)。

乳源西京2

图1 梯云岭亭(A)

乳源西京3

图2 梯云岭亭室内(A)

乳源西京4

图3 寿德亭(B)

乳源西京5

图4 寿德亭室内(B)

  房屋式各凉亭高约5m 左右,面宽4~5m 左右,进深约7.5m,面积约在35~40平方米。古亭墙体用条石砌筑,木构梁架、灰瓦屋面,正立面为风火墙式,设拱券门。亭内用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憩。

  (三)建筑特色

  西京古道凉亭建筑是个较为特殊的建筑类型与形式,它是一种通道式或过道式建筑,空间长度方向与道路前进方向重叠。凉亭为矩形平面,面阔小,进深大。在短边(面阔)的两端方向开门,长边(进深)为封闭的墙体。在建筑的形式上与一般建筑面阔大进深小不同,总体可简单描述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石(墙体)木(梁架)结构,双坡顶瓦屋面,立面马头墙式建筑。

  1.平面特色

  建筑平面短边为面阔或开间,长边方面即是进深方向。由于进深较大,通常中间用两榀梁架,形成进深三间。所以该建筑平面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一开三进),而不能称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三开一进)。这与一般建筑进深平行于大梁的方向,开间是多少榀梁架来决定不同。凉亭的梁架与进深方向垂直,这是最容易使人迷惑的地方。

  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平面中间为行人过道,沿墙内侧设置条石供路人坐息,中间过道和条石座凳之间约有1m 宽的空间,可以放置路人的背囊和挑担物品,空间紧凑而实用。

  2.梁架特色

  一般是用7 架梁通左右檐墙。中间三架或五架梁之筒柱上用重檩造,重檩造为粤北客家民居建筑梁架特色,其做法与江西、湖南民居建筑做法有传承交融关系。这是由于其梁架使用长筒柱而为了结构稳定而增加的纵向联系构件,其源头可能是穿斗或干栏建筑的构架之遗制。每座凉亭实际上均用4 榀梁架,即除了中间的两榀外,靠马头墙内侧置梁架(边贴梁架)以承檩,而不是用通常的硬山搁檩造,这是由于用木梁架承檩要比在石墙上开卯搁檩更为方便。屋架高/ 左右檐檩水平长为1:3,屋面坡度较为陡峭。

  基本构架特征之外,应注意凉亭构架各自的特色,如官止亭脊檩下用了异形梁枕,造型类似官帽,似有与官止亭名呼应之意味;仰止亭三架梁上则用了弧形类叉手做法,其形式介于北方叉手构件和岭南虾弓梁或水束构件之间,耐人寻味。以下为凉亭木构架形式组图。

乳源西京6

图5 官止亭(1887年):官帽形梁枕

乳源西京7

 图6 寿德亭(1870年)

乳源西京8

图7 心韩亭(1753年)

乳源西京9

图8 仰止亭(1872年):虾公形叉手

  3.立面及屋面特色

  从功能上来说建筑的正门所在面为正立面,所以开门洞、有门额、用马头墙为饰的面即为建筑的正立面。这有点类似西方建筑以山面为主立面的方式。正立面采用五山马头墙,顶置葫芦饰。门洞为石拱门,顶部和两侧有石雕饰图案或对联,构图对称。左右侧立面下部为丁字缝石砌块干砌墙体,上部为瓦屋面。两端马头墙突出屋面。立面构图虚实相间,简洁有力。沿面阔方向设双坡顶,用小青瓦阴阳瓦铺砌,檩上铺桷板承托瓦面,屋脊以竖向叠瓦而成,无脊饰,较为简朴。心韩亭用了石板挑檐。以下为凉亭立面形式组图。

乳源西京10

图9  官止亭(1887年)

乳源西京11

图10 心韩亭(1753年)

乳源西京12

图11 仰止亭(1872年)

乳源西京13

 图12 仰止亭(1872年)

乳源西京14

图13 仰止亭门额(1872年)

乳源西京16

图14 官止亭门额(1887年)

  4.结构与材料特色

  墙体用块石干砌, 凉亭墙体建筑材料为长80~150cm、宽约30~35cm、厚约30~40cm 的长方形条石,使用干砌垒筑的建筑方法建造而成。拱门处用长条石门框和拱形石梁。心韩亭砌块墙体用了丁石,较为特别。屋架使用抬梁式木构梁架,所有木构件如梁、筒柱、檩条和桷板等均用杉木。屋顶瓦面为当地产土瓦。

  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梯云岭云梯祠《重修梯云记碑》碑文载:“尝思老子之世,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故其时人乐康衢而至意也。夫云梯者,上通荆楚,下接连阳,昔人创结,数百余载也。路途阶级不尽如旧,兼之做桁条者,请人出木,各有镏珠所致,任意肆丢。日积月累,石砖冲脱,崩坏不堪。葱等发薄捐金修整,外结石墙,以杜后来肆丢之人,勒石为记”。据其记载,古道原有路面以碎石兼有土木为之,挡土亦不善,常有水土流失路面崩坏之虞,后人以石板材作为主要路面材料,以期永固。推测早期的凉亭有可能也有土木或砖木结构,清初以后易以块石墙体木构架的石木结构,较为坚固耐久。

  5.装饰特色

  总体来看,凉亭较为简朴,如心韩亭基本上无装饰,但门洞较其他亭为大。大部分亭也只在正立面,尤其是门额、门洞两侧重点装饰。门额亭名两侧通常用“天官赐福”或“加官进爵”(寿德亭)图案,上部用浮雕双狮滚绣球,狮子尾上头下,狮身扭转,摇头摆尾,憨态可掬。拱门两侧有的以对联为饰(仰止亭),有的用吉祥图案作装饰,如寿德亭用了蝙蝠(福寿)、双鱼(年年有余)、鹿(爵禄)、麒麟(祥瑞)、花瓶(平安)、阴阳板(暗八仙)等图案为饰。亭内除石碑和条石坐凳外,基本无装饰。官止亭内墙内镶嵌的石碑其碑头和碑座均作了图案装饰处理,以下为寿德亭(1870年)石雕装饰图案题材。

乳源西京17

图15 蝙蝠

乳源西京18

图16 阴阳板

乳源西京19

图17 瑞鹿

乳源西京20

图18 麒麟

  在工艺上,除了门额狮子为高浮雕外,其他均是压地隐起的浅浮雕及线刻工艺手法。3:4 建筑尺度与比例分析凉亭建筑本身尺度与比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今以心韩亭(1753年)为例分析之。复原营造尺1 尺为32cm,以此为准,建筑主要控制尺寸符合整尺和半尺的古建筑设计尺度方法规律,以下为心韩亭比例分析。

乳源西京21

乳源西京22

图19 正立面

乳源西京23

图20 横剖面

乳源西京24

图21 侧立面

乳源西京25

图22 平面

  平面宽深比约为1:1.7,接近黄金比率,剖面侧墙高/ 脊檩高为2: 3,正立面面阔/ 总高为0.8 :1,侧立面总进深/ 脊高为1.5 : 1,门宽为面阔的1: 3,门高为总高的1/2。其各部尺度比例看起来较为得体美观。

  二、凉亭之建筑智慧

  凉亭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对联、雕饰图案含义也意味深长。各亭均有碑记,记录了建亭缘由,古道历史,凉亭作用,捐建者姓名及褒扬其行为等,内容十分丰富。由亭可观古人之智慧。

  其一,乐身心双修。史载韩愈贬徙岭南,曾过乳源京西古道,“心韩亭”、“官止亭”、“仰止亭”等亭名皆与韩愈有关,行人过处,念前贤为镜,梯云岭上始建于康熙年间纪念韩愈的梯云祠至今犹存。梯云亭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重修梯云碑记》载:“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嘉此地之灵秀,寻名贤之芳迹,曾建祠于梯之巅。虽碑残碣断,殊难阅稽,而山石依然,韩迹可吊,此诚乳邑之胜景也。”祠、亭选址即考虑路途远近,又考量景观尚嘉;亭既是身体休憩遮阳避雨之所,又是心所寄托一路胜景之地;既得五里一亭之実,又承园林亭台之妙。正如仰止亭门联曰:“聊且停渗明月掩映怀始适,偶尔托足清风堪挹意恬然”。一路负荷劳顿,尤感轻松几许。

  仰止亭碑记云:“夫仰者,何有可仰?而景仰也。止者,何知所止,而于止也。来往高士,或亦怡然安逸,适意宽问,而有把袄临风之快也乎!”竟有几分超然世外之士气。

  其二,倡乐善好施。《重修梯云碑记》又载:“盛等近居善士倡募重修。一倡好善乐施,上下同心。邑侯县尉不恤捐俸施□之资,豪士仁人慨输寸金尺璧之费,爰命工鞭石,平其陡突崎岖,易其龟背仰瓦,举全梯重修之。经始于辛丑之秋,告竣于壬寅之夏,将见千层万级焕然改观,往来行人忘其崎岖,乐其坦易,无忧梭足而踯躅焉。路成桥亦与之俱成,不惟登山无峻险之叹,而且临流免褰裳之忧”。以捐建凉亭之举,倡好善乐施德行。寿德亭门额据立于亭内清同治九年(1870 年)碑记其意为“大德获寿,福荫无穷”。此为“继前哲,种福田”之举。故有乐善亭之设。

  建亭如斯,施茶亦然。心韩亭光绪三十年(1904 年)有“施茶碑”记:“热不息恶阴木,渴不喝盗泉水,之士之操也……。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常人之情也。故古仁人之用心也,大之一济天下,…小之一济一邑一乡,…下及仁栗义浆皆是也。广狭虽不同,亦各尽其时力之所到而已。”于是张君、宰堂、子忠等云梯岭乡党人士慷慨解囊,办施茶会,“夫庇渴人于夏樾,会有良时;延台士于扶桑,偶逢胜日。”

  其三,善鞭策行人。仰止亭石碑“仰前需赶急,止后莫延迟”。梯云岭亭北门两边行书阴刻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以寓意深刻的警句鼓励前途未卜的行人,凉亭于身憩之外,乃为心灵之加油站。

  以建筑教化育人,乃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智。

  三、结 语

  综上,古道凉亭因地制宜而建,就地取材而成。冬暖夏凉,适应岭南之气候。造型富地域之特色,结构朴实而无华。亭虽至小而陋,但文物兼修,行人身心得憩,何乐而不停。古驿道建筑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序列,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信息,宜深入研究,加强保护,合理利用。

 

  作者简介:

  程建军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陈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三亚学院讲师。

 

  (《乳源西京古道凉亭研究》一文首发于《南方建筑》2017年第6期,本站已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