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质局指导的“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三师”专业志愿者展示、义卖、研发中央红色交通线文创作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活动在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举行。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曾宪川,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法人代表、广州市天启正业建筑设计事务所(普通合伙)总裁罗竑,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体育展示与音乐总监、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方小聪、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视觉与景观设计总监张强博士,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蔡伟国等“三师”专业志愿者与粤港澳研学专家、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等嘉宾出席活动。
红色文创现场“吸睛”:南粤古驿道红色资源焕发新活力
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广东省首批中心镇之一、粤东地区最大的骑楼群……位于粤闽两省三县交界处的茶阳镇,除了拥有众多红色革命旧址、名人旧居和历史遗迹,还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历史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2021年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在大埔茶阳至省界伯公凹之间的历史具体地理走向被精准还原,使茶阳这座千年古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图为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

图为茶阳老街骑楼群。
活动当天,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研发设计的一百套文创作品《南粤古驿道红色记忆系列衍生设计》在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进行展示及义卖。据悉,该项义卖作品为南粤古驿道第五届文化创意大赛年度分站优胜奖一等奖获得方案,“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现场认购了若干套产品,赠送给现场嘉宾。


《南粤古驿道红色记忆系列衍生设计》在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进行展示及义卖活动。
活动中,“三师”专业志愿者的讲解让现场群众重温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历史。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为解决党中央和中央苏区间联络问题,精心策划的一条从上海出发,途经香港、汕头、潮州、梅州、福建至江西瑞金的“摧不垮打不烂的地下航线”。其中在梅州茶阳镇现存的红色联络点有同天饭店与同丰杂货店。


图为“三师”志愿者向嘉宾、群众介绍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历史。
文创作品将当年在交通线上战斗过的革命先辈的形象及各种元素加以艺术处理及提炼,以帆布包、笔记本、茶杯、杯套、毛巾、口罩等当下社会大众喜爱的各种文创产品为载体,以便更好地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青一代中进行传播。同时在第二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来临之际,在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诞生地举行展示、义卖活动,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文创产品义卖、展示活动现场。

义卖现场,通过将各种红色革命元素加以艺术处理及提炼的文创产品吸引了年青一代的目光。
乘着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这一东风,广州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三师”志愿者团队,集体研发中央红色交通线研学文创教具,以“文旅+教育”的高品质研学产品,加强古镇的可读性,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助力茶阳镇打好红色牌、古色牌,打造古镇精品旅游线路,将红色、古色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一条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历史文化传习等功能的旅游观光路线,擦亮“红+古”双色品牌,凸显“千年古镇·红色茶阳”文化韵味,助力历史古镇、革命老区走上乡村振兴路。
事实上,自2016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项目启动以来,“三师”专业志愿者便持续推动古驿道沿线红色资源的广泛、深度的发掘与活化利用,打造了粤东“左联”之旅、平远寻乌调查红色之旅、粤赣古道红色纪检文化之旅、中央红色交通线(粤东段)、东江纵队“省港文化大营救”线路以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并以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兴村”:民间传统手工艺实现创新发展
活动当天,除了红色主题文创作品义卖外,在茶阳老街骑楼竹编制品商铺内,广州美术学院的“三师”专业志愿团队正对着竹编手工艺人工作场景绘画记录或给竹编手工艺人画像,现场还悬挂陈列着一幅幅已完成的作品,吸引了众多群众路人驻足观看。

竹编制品商铺前吸引了众多嘉宾、游客驻足。


图为广州美术学院的“三师”专业志愿团队正对着竹编手工艺人工作场景绘画记录或给竹编手工艺人画像。
三师志愿者李琳为茶阳镇竹编创作的虎年年画,她说:“作品中的畲箩是取材于茶阳古镇手艺人的编织,竹编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外公是竹编手艺人 ,小时候便是在编织的竹香气中长大的。本次有幸在三师志愿者协会的带领下,亲眼目睹茶阳古镇的竹编,让我重回儿时记忆,而每年过年前后都会创作与生肖年画,本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创作手法将本年主生肖虎和畲箩结合起来,愿在新的一年里祝茶阳古镇人民和三师人招财进宝、虎年大吉!!”

图为画作《招财进寶》(李琳 2022.1.9年画,26cm*26cm)

图为画作《虎年吉祥》(李琳 2022.1.9年画,26cm*26cm)
茶阳镇位于大埔县汀江下游,自古便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昔日商贸繁荣的时候,镇上的竹编商户有三四十家。但在历史的潮流中,虽然传统竹编工艺品包罗万象,但竹编人才青黄不接,传承出现断层,传统竹编制品的产品竞争力不足,濒临“自然消亡”的危险,亟需抢救保护。



图为竹编手艺人现场展现技艺。
而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一直通过多元化的文创产品来“反哺”乡村,实现丰富其生活、促进其发展、建立其自信的愿景,是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创开发平台和载体。“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作为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承办方之一,代表赛事组委会将红色主题文创作品义卖所得用于推动当地竹编手工艺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此外,“三师”专业志愿者与现场诸多专家对如何将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文创”相结合,如何赋予其新的价值、创造新的前景展开了现场讨论。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梁迪宇认为,竹编承载着广东乡村生活的记忆与情感,“我们团队结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竹编的人文精神、手工技艺、生活气息通过PBL教学,综合提升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对生活的感性认知,建构自我生活幸福感系统。”
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视觉与景观设计总监张强博士已连续参加了五届文创大赛作品评审,他表示,每一届文创大赛都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人文、物产等特色资源活化创意方案,依据实用价值、文化传承、理念创新、艺术表现环保材料使用等要素择优评选,“下一届文创大赛将会考虑把茶阳镇列入采风地点,挖掘茶阳红色文化、竹编文化,鼓励参赛选手创新使用竹编工艺或相关元素设计作品。”张强说道。

“三师”专业志愿者团队向公众展现竹编艺术题材画作。
竹制品环保节能、绿色健康,保护和发展竹编工艺,对发展林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满足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艺术的需要,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认为,“‘以文兴村’为探索广东乡村振兴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路径。”
(摄影 熊灿坚)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