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信息库(2):广州西关郊外段、东山郊外段史迹
2019-04-25 下午 08:45   作者:阿瑞   
分享

国家公园1

  广州城墙内的历史城市记忆较多是官式的,城墙外的,尤其是西关的文化遗产呈现的是多元化和捷足先登的尝新,由于十三行的存在,这里中西文化的交融更直接。广州城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无论是澳门,还是香港,均因为广州城才有了它们存在的理由和城市形成的动力。且不说它们在成为殖民地城市前属于广东行政区划的的版图,欧洲贸易的重点是广州城,西关商业繁荣吸引了欧洲商人的到来。1513年,葡萄牙人第一次进入广州城,天主教的传播作为伴随葡萄牙人等欧洲商人在广州西关十三行商业活动的“副产品”进入大陆。

  在19世纪的历史地图上,西关被称为郊外,西关“夷馆”在十三行的设立,使欧洲各国的主权象征符号也出现在广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上空中,城市的国际性氛围已经相当浓厚。“在新英国商馆前面有一条宽阔而有列柱支撑的屋顶。山墙上刻着一个大英帝国的徽记和用拉丁文写的格言‘为了国王和英国政府的利益’,以其来代替‘恬不知耻’;荷兰公司也有类似的长廊,也有国徽,格言是‘我支持’。英国和荷兰这两家公司,都是从他们的创建者继承下来的,分别创建于1600年12月31日和1602年。在1825年,英国、荷兰、美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国旗在各自商馆升起,远远就可以看见。”[1]

  布兰斯通(Bramston)绘制的1840年的广州历史地图,名称为“广州城和城郊地图”,反映城外已经形成了贸易的场所。在地图的左上角小图是英国商馆的景观图,地图的下方是十三行地区的布置平面图,并列出名称。广州城又分旧城和新城,在最北面城墙顶端用写实的表现方式绘制了有五层楼高的镇海楼。

1

图为18世纪外销画中“十三行”夷馆的英国商馆和荷兰商馆飘扬着英国和荷兰的旗帜。

2

图为绘制于1840年的广州历史地图,在城外已经形成了贸易的场所,此图珍贵的是下方有洋十三行的平面图。

 

  一、广州西关郊外段

  1. 西关第七甫(光复中路)

  杨匏安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广东中华新报》,其社址遗址在第七甫58号。广东区委机关报《广东群报》社址遗址在第七甫100号。1920年3月创刊的《劳动者》周刊经销处为第七甫《天民报》社址。《国际歌》首译《劳动者》,笔名“列悲”。“在《劳动者》第2、4、5、6期上连载的《劳动歌》,实际上是《国际歌》的不准确译名,这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国际歌》中译文版本。”[2]第七甫是报业集中地,”甫“字有多种解读,但无论是水脚、渡口、码头、还是驿站,都与古驿道交通有关,国际歌与古驿道自然而然关联在一起。1920年10月10日第2期的内容为:

  《告工人》(不息)

  《工人是尊贵的》(颠安)

  《广东的少年工社》(续前)(工社少年)

  《共产党的粤人治粤主张》(记者)

  《流离凄绝的广州城》

  《中秋节日的见闻》(列悲)

  《湖南工会筹办》

  《意大利劳动者起来了》(记者)

  《男女平权之实现》(记者)

  《劳动歌》(列悲)

  《广州近期工人概况》(江流)

  《<劳动者>要告》

  以下抄录1920年《劳动者》周刊发表的列悲翻译的《劳动歌》,也就是《国际歌》:

(一)

  起来,现在世上受了饥寒困苦的奴仆。

  管治将来世界的理性渐渐强起来了。

  做奴仆的人呀!起来!快起来!不要固执故人的谬说!

  世界的基础快改变了;无产者将成为万有者!

(二)

  君主、上帝、空论家,是不能拯救人类的。

  工人呀!我们要拯救自己,以谋公众的幸福。

  解放精神以脱离掠夺的生活,

  这是工人唯一的事业。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三)

  国家压制我们,法律欺骗我们,租税困苦我们!

  富贵者则受保护,贫贱者则没有发言权。

  法律平等是假的;

  天下断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四)

  哦,铁路大王呀!矿煤〔煤矿〕大王呀!

  是否除扑灭工党外便没有事情可干呢?

  平民创造万物,什么是属于你们的呢?

(五)

  和平是对我们自己说的,对待敌人要奋斗!

  罢工是我们反对军备最好的武器。

  吃人肉的人呀!你们想做新伟人吗?

  我们的枪弹是向我们的长官发的。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六)

  城市的及乡村的工党啊!土地是属于我们的。

  坐食的人呀!请他走!

  你们用我们的血汗养活你,有如掠奋鸟一样!

  你们终有一日灭亡,太阳照耀此光明的世界。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

  最后的奋斗!快联合,将来之世界只有人类全体!

3

图为国际歌纪念邮票。

4

图为19世纪70年代的广州西门,引自《维多利亚时代中国的图像》。

5

图为1935年历史地图上的光复路,即20世纪20年代第七甫报业聚集的街道。

  《新青年》社址遗址在昌兴街26号、28号(现中山五路),1923年《新青年》在广州复刊,《国际歌》的正式中文翻译版刊于此期出版。《新青年》季刊第1期于1923年6月15日出版,文章有:

  《新青年之宣言》

  《国际歌》

  《赤潮歌》

  《世界的社会改造和共产国际》(瞿秋白)

  《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瞿秋白)

  《俄罗斯革命之五年(列宁)东方文化和世界革命》(屈委它)

  《共产主义之于劳工运动》(洛若夫斯基)

  《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职工运动问题之题要》(陈独秀译)

  《世界革命之农民问题》(华尔嘉著,亦农编译)

  《共产主义之文化运动》

  《世界社会运动中共产主义派之发展史》(瞿秋白)

  《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统观》(永钊)

  《评罗素之社会主义》(瞿秋白)

  中共中央早期创刊于1922年的、经营时间最长的、发表文章超过上千篇的刊物《向导》,于1923年4月移至广州,在广州出版的《向导》第21期内容是:

  《共产党告滇军兵士》

  《时事短评》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应持的方针》(警予)

  《中日交涉与中俄关系》(和森)

  《外国帝国主义与军伐协同压迫革命的真势力》(和森)

  《辟孙曹携手》(和森)

  《北京教会学生单独对日示威运动》(振宇)

  《怎样打倒军阀》(独秀)

  《普遍全国的国民党》(C.T.L)

  《1922年印度国民政府运动的分析》(续19期)(永钊译)

  《向导》第26期在1923年5月23日刊出新青年社启事,“本社总发行所现已迁移广州昌兴马路二十八号楼上。”[3] 1926年8月15日,欢迎订阅启事预约处:广州财政厅前国光书店向导周报社。

  《新青年》在广州复刊时,又由在广州的瞿秋白担任《前锋》主编,该刊是国共合作时期创办的宣传国民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理论刊物。1923年7月1日至1924年2月1日,该刊物共三期。

  1925年创刊的《中国军人》是黄埔军校“青年军人社”的机关刊物,廖仲恺任“青年军人社”的社长,刊物主编是共产党员王一飞。刊址最早在小市街88号,后搬至大沙头,再移至南堤二马路河南大本营,该刊物于1926年4月停刊。

6

图为1937年的历史地图。与永汉路平行的就是昌兴路,图上最东北角是《新青年》等共产党主导刊物在广州的社址。1923年,自第21期起,《向导》从上海、北京迁至昌兴街28号。图上最西南角为第六甫和第七甫。

  2. 粤海关旧址

  “粤海关”“海关监督署”可以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的海关史。1861年,清朝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在鸦片战争后,由税务司总管,洋人赫德在1861年任总税务司。省港大罢工期间,成立了首个华员工会,要求收回关权。《赫德日记》从另一角度使今人了解19世纪早期现代化的过程,记住鸦片战争后法外治权的耻辱。历史空间的再体现,《赫德日记》令我们了解中国海关选择过程。出身译员的赫德,在1859年成为广州中国海关副税务司,建立广州和汕头海关。

7

图为粤海关发放的外洋船牌,作者拍摄于香港历史博物馆。

8

图为1907年历史地图粤海关的位置,处于历史上南面的“新城”内,出“五仙门”就可达珠江。

9

图为1937年历史地图上粤海关、省港澳码头和真光中学旧址。

  3. 真光书院旧址

  真光书院在历史地图上处于仁济街,1878年真光选址于此,有校舍三栋,学生100多名。1872年,真光书院设立于沙基容安街,大火被毁后重建于此。尽管白鹤洞扩大建设新校址,但仁济真光书院的教育功能一直保持。1934年,何荫棠任校长后,于1935年在香港建立真光小学、真光幼稚园。真光中学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办学,辗转各地,且一直坚守至今。

  4. 博济医院旧址

  紧邻真光书院东侧的是博济医院。1835年,美国传教士及医生伯驾(Peter Parker)于十三行新豆栏街丰泰行建立广州眼科医局,得到华商伍怡和先生捐赠,任期为1835年至1855年,是中国西医的发端。[4] 1866年,嘉约翰创办博济医学堂,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堂。博济医院创造了中国西医历史:1835年,关韬实施第一例眼科手术;1881年,出版第一本医学杂志;1901年,第一张X光片;1892年,第一次剖腹产等,具有中国西医开创性的医学范例。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主持战事,为以法抗击侵略者,编印了《各国律例》,共8页1500字。广州眼科医局、博济医院创办者美国医生伯驾和中国人袁德辉负责翻译,依照的是瑞典法学家和外交家瓦特尔(Vattel)所著的《国际法》英译本,美国人奇蒂(Joseph W.Chitty)英译本。[5] 伯驾也注重培养青年华人为助手,广州关亚杜是代表者,他是外销画画家关乔昌的侄子,伯驾回国时将医务交由他主理。

  1866年,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就读博济医院,并开始革命运动。1895年,孙中山与多名博济医院、香港西医书院的同学,包括尤列、陈少白等和香港“辅仁文社”的杨衢云等众友,在香港士丹顿街13号“乾亨行”和广州双门底“圣教书院”组织“农学会”,实际就是“兴中会”,谋划起义。

10

图为香港孙中山史迹径中第12个节点“乾亨行”,作者拍摄于香港。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回院视察,受师生热烈欢迎。1935年,孙科主持“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落成典礼。1938年8月,宋庆龄访问医院。1908年,博济医院毕业生粱培基与郑豪等成立光华医社,成为中国人自筹自办的第一间西医学校。

  5. 先施百货

  1900年,在香港皇后大道172号至174号的先施公司是香港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公司的董事大部分是香山人,在香山招聘了一批青年到港工作,为马家、欧家、郭家子弟,为香港引入外劳的开端。[6]此前,创办人马应彪在1898年经营土特产和银信业务。1914年,在广州长堤318号建立广州先施公司百货大楼,成为长堤的标志性建筑。马应彪是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积极为革命筹集经费。

  6. 省港澳码头与珠江两岸

  在长堤一带,有与粤港澳经商来往密切的一系列公司和医院,而粤港澳交通航运的码头也处于这一便利交通之处。历史地图反映长堤两处省港澳码头,东侧为太古码头,靖远路直通江边的省港澳码头。

  更早时期,广州的繁荣依靠的是黄埔古港进行对外贸易活动,广东的手工业者对外来的事物接受得快,广东特色的瓷器广彩,丰富的表现力和鲜艳的瓷器色彩是具有实用意义的,适应西方同时期巴洛克艺术风格兴起和东方情调追求。广州对外的瓷器贸易主要集中在西关的十三行附近,后来集中到了靖远街,根据1700年至1800年的对外贸易记录,在此共超过180家不同字号的瓷器行,足见河南黄埔港之繁忙。

  黄埔古港应该称为“中国海外留学首发港”,1847年1月,容闳、黄胜、黄宽三位广东香山弟子,在香港马礼逊纪念学校老师鲍留云(S.R.Brown)夫妇携领下,在黄埔乘帆船“亨特利思号”(Huntress),船上满载运往纽约的茶叶,于1847年4月12日抵达纽约,航程98天之久。[7] 容闳入耶鲁大学读书,老师鲍留云在183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师生同校,毕业后长期致力中国海外留学事业。黄宽在美国受中学教育,于1850年又赴英国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医,7年苦读。1857年毕业后,回香港伦敦传道会诊所工作,不久回广州博济医院服务,惜于1879年早逝。

11

图为20世纪30年代省港澳码头集中的长堤。

12

图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沙面的历史现状。

  许多外销画艺术价值颇高,最鲜明的特征是将传统中国工笔画与欧洲绘画的透视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惜许多画作都是作者不详,在如是难得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强的外销画里面,广州的观音山(越秀山)、海珠炮台是最有效表达广州城特征的地理座标。在18世纪末广州的画家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在色彩、透视、技法等方面已经突破传统中国的绘画,其画作适应西方市场的审美需要。

13

图为《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局部 ,画家不详,水彩和水粉画纸本,绘制于1760年左右。

  《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是创作于1760年左右的外销画代表作之一,珠江广州城从黄沙至大沙头约9公里的珠江北岸江岸城市景观在广州外销画家笔下充分地展示出来。中西文化融合是它的绘画特点,欧洲绘画的透视法和传统中国卷轴的构图方式在画作中得到合理运用。同样是为了迎合欧洲的喜爱:欧洲风格的商馆前,各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尽管它的实际地理位置是在广州城府的郊外,但在画中处于中心位置。

14

图为20世纪30年代天字码头附近的码头岸线。

  7. 大元帅府

  大元帅府前身是一片由粤海关司库周东升拥有的滩涂地。1906年,周东升因舞弊营私被两广总督革职,并没收财产。1909年,广东当局聘请香港工人和技师,在此建立了士敏士厂,建筑质量颇高。门楼前直接可靠船,为石涌口码头。

15

图为历史上的临江的大元帅府门楼,作者手绘。

  孙中山选此为大元帅府,在1917年7月征用其为办公楼,工厂照常生产,1918年5月离开。1917年10月,孙中山先生复函卢慕贞夫人交代修礼乡间之屋及公事妥后将回乡等家事之家信应在此写成。1921年5月,孙中山任非常总统,选择越秀山下的军督府为总统府。1922年6月2日,孙中山接见澳门工会代表团,对澳门发生“五二九”惨案,澳葡警察杀害数十名澳门华人血案发表谈话,地点应该是在越秀山下的总统府。[8] 1923年2月,孙中山再一次选择这里继续为大本营。

  8. 培英中学

  广州培英中学于1879年创办,初时在沙基开办小学,定名为“安和堂”,1888年开始在花地购买土地建设校舍。从广州创办后在邻近的台山、新会均有扩展,1937年2月开办香港分校,名称为“广州培英中学香港分校”,同年9月,广州正校也迁至香港,在港一校分六处教学点。

16

图为1937年测绘的历史地图,图上标注芳村的培英中学、明心书院的位置。

17

图为1935年1月至1937年9月测量的广州地图,反映了学校周边的环境。


  二、广州城郊东山段

  1. 培道学校和培正学校

  恤孤院街的最北端有两座女学,分别是培道女学校和培正女学校,培道女学校与培正女学校同时建立于1888年,培道女学校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女传道会创建于广州五仙门,1907年发展搬至此处,1923年与培正女校合并。1932年,培道女中为教育局批准立案,完全由中国人办学。抗战事情,流转于澳门、香港,1946年回原址,1953年改称为“广州市第二女子中学”。澳门现在还保持“培道中学”,为1945年留在澳门的160多名学生基础上保持传承下来,香港培道中学也是母校,1938年来香港,1945年留港的学生194名,以这批学生为基础传承至今。

  创办培正中学的“三元老”是博济医院的毕业生廖德山医生、李济良医生和冯景谦医生,三人均是学医的同学,对办新学志趣相投,1889年租用德正街房屋为校舍为“培正书院”。1893年,培正书院移至珠光里,改名“培正书塾”,现在培正校址有广州培正、香港培正和澳门培正三处,三校突显珠江三角洲的省港关系,校友会则有40处。[9] 应香港人士直请求,香港培正1933年4月奠基,同年8月落成。1938年,将原鹤城校址迁至澳门,从广州的培正书院至在香港、澳门开办分校,发扬光大者是广东清远人黄启明(1888年至1939年),他于1918年担任校长。黄启明先生童年入读珠光里培正书塾,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在1939年4月因操劳过度,在香港逝世,并长眠于香港九龙墓园。

  2. 培正东路2号

  培正东路2号是著名建筑师黄玉瑜的寓所,黄玉瑜(Woog Yook Yee,1902年至1942年)是来自四邑地区开平人,是中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建筑师。在开平读完私塾后,9岁从开平来到香港,在一所教会学校(Ng Lee School)读书。1913年,格林女士(Greenlee)带着11岁黄玉瑜远渡太平洋来到西雅图,后来在旧金山读书,在从1914年的移民局颁发的证书中可以了解到他抵达美国时身体状况和基本信息。1923年,黄玉瑜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学习,1925年毕业后,在波士顿成家并在一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10] 1929年,他受时任南京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主任林逸民邀请,回国以技术专员处的技正身份参与了南京城市和中山陵的规划和设计工作,《首都计划》第十八图就是他的手笔。[11] 林逸民为新会人,留学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工程,在孙科担任广州市长期间曾任广州市政厅工务局局长,孙科在南京时又将林逸民调至南京。

18

图为黄玉瑜在《首都计划》中设计的南京市行政区规划鸟瞰图。

  1930年,黄玉瑜正式回到广州长期居住,广州东山培正东路2号住宅是其居所。在粤期间,他设计了孙逸仙医院、岭南大学女生宿舍、中山纪念中学等各种风格的建筑,尤其是中国民族风的折衷主义建筑的设计技巧成熟。他在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曾经任教,1938年任勷勤大学建筑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他将亲人送往香港相对安全的地方,自己不顾安危赴云南参与“中央飞机制造公司”的建设,1942年在云南保山测绘选址期间不幸在日军的轰炸中牺牲。笔者在想,9岁的黄玉瑜是否是从开平来到海口埠下水出发前往香港?

19

图为黄玉瑜(Woog Yook Yee)1914年的证书,引自www.chinacometomit.org。

  3. 大东门和城墙

  1841年,英国海军随队医生爱德华(Edward H.Cree,1814年至1901年)用水彩画作为日记方式描绘了鸦片战争的许多场面。1841年5月24日,“广州之战”用水彩画的表现手法再现了战争的场面,作品藏于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20

图为英国随队医生笔下的1841年5月24日的“广州之战”,绘制于19世纪,藏于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21

图为1858年英军随军画家表现孟加拉士兵在城墙上领取给养的情景。

  古驿道、古城门成为欧洲人把守和进攻的要道。1858年,广州东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成为入侵法国军队的司令部,广州城墙和城门均是最惨烈战争的空间。

22

图为1858年,广州东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成为入侵法国军队的司令部,引自英国《伦敦新闻画报》。

23

图为江面靠岸处,中英军队血战的画面。

24

图为战后从“海珠炮台”(也称为“荷兰炮台”)看到五仙门附近的惨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是有随军画家,表现侵略者的战绩。1858年2月2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对上横档岛英军将中国上横档岛的寺庙改为英军餐厅进行了报道:“海军陆战队的小伙子都善于把他们的生活料理得非常舒服。他们把这座旧寺庙改造成了一个你所愿意见到的那种整洁的餐厅。大门的上方仔细地折叠并悬挂起一张船帆,假如晚上起了寒风,那张帆就会被放下来,而我们的朋友们仍然能轻松愉快地在那里吃喝玩乐。”[12] 将中国的防御工事和寺庙如此蔑视,这是何家的家规?来自伦敦的画家还将这番情景描绘下来。

25

图为1858年2月27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关于上横档岛的插图。

  4. 广九铁路站

  2017年开放的广九铁路纪念公园,可以展示更加密切结合粤港澳的历史,包括省港大罢工的关系、中共三大的关系、铁路带动下的东山区、名人乘铁路到达故事的表现和事件联想。

26

图为1923年工务局和广东陆军测量局制作的广州历史地图,反映20世纪20年代广九铁路的周边环境。

  1898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计划;1905年,香港立法会通过动议后开始选线;1906年,广九铁路开始建设;1911年全线贯通,全程需要5小时,在香港的站场是尖沙咀;1913年,九龙至广州运行时间缩短至3小时40分钟;1923年,省港大罢工第二天香港工人陆续乘火车回广州,后期曾停驶,1927年才恢复;1922年,邓铿从香港乘火车到达此地时被杀害;1922年,孙中山先生从此站出发到石龙指挥战斗。

  从地图上可以分析,东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道路建设是重点,集中在署前街的南面。培正中学、培道女学校等已经形成学校群,白云路是最宽的城市道路。

  刚过去的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让我们阅读更多的书籍,懂得更多的历史知识用于实践,让历史建筑和遗产因为与人与事件关联而赋予它灵魂。

 

  注释:

  [1] [美]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1824-1844:缔约前‘番鬼’在广州的情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7页。

  [2] 张宝明主编:《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35页。

  [3] 张宝明主编:《中共早期期刊历史系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280页。

  [4]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编,《1835-2019,博济之光 百年仁爱》,2019年,8页。

  [5] 李连贵:《1902中国法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210页。

  [6] 李志刚:《基督教和香港早期社会》,三联书店,2012年,219页。

  [7] 李志刚:《基督教和香港早期社会》,三联书店,2012年,67页。

  [8] 郑炜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澳门”,收录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杂志》,2012年第82期。

  [9] 李志刚:《基督教和香港早期社会》,三联书店,2012年,95页。

  [10] www.chinacometomit.org

  [11] (民国)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编,《首都计划》,57页。

  [12] 沈弘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北京时代华文书局,304页。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江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