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许瑞生手绘草图 建言古驿道保护利用
2018-03-11 上午 09:42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提案中,有一份提案很特别,除了详尽的文字表述外,还配有两张精美的手绘图。据了解,该提案是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所写,手绘图是为了能够将中国古驿道活化利用方式建议表达得更真切。

  古驿道开发大有潜力

  古驿道开发大有潜力可挖!广东省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纳入广东省统计的21家南粤古驿道景区,共接待游客97.4万人次,同比增长32.5%,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35.4%。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许瑞生看到了古驿道活化利用的重要意义,并提交了《以“中国古驿道”为载体,助力振兴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提升文化自信的提案》。

  许瑞生说,古驿道在振兴乡村、精准扶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广东为例,在2277条贫困村中,有约60%分布在古驿道5公里以内的范围。由于处于发展滞后状态,没有过度城市化、工业化,沿驿道保留下来的村落,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各类文化遗产原真性高。

古驿道保护

南粤古驿道吸引众多游客(侯景波/摄)

  据了解,在古驿道开发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在2010年广东就率先开展现代线性游憩空间——广东绿道的建设,构建了完整、连续、可达的省级绿道——城市绿道网络。近两年来,广东将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开展南粤古驿道和绿道互联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结合现代人需求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功能转型升级,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两年来,广东省累计发掘诸如西京古道、岐澳古道、梅州岃古驿道、大柘盐米古道、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等古驿道,总长近500公里,修复了近300公里,并配套建设沿线标识系统和基础设施,为活化利用奠定了基础。

  活化古驿道开发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活化中国古驿道的开发和利用,许瑞生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建议以原中央苏区县和西部贫困地区为试点。许瑞生认为,目前,精准扶贫和振兴原中央苏区县是社会共识,在中央苏区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处,历史上古驿道在贸易运输、军事攻防等方面对中央苏区的建立起了生命线的作用,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就是在半机动化年代对寻乌与南粤的贸易关系沿古驿道线路进行的;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驿道经过的地区,以这两个地区为试点,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弘扬传统和红色文化,将地质灾害防治、危房改造、生态林改善、防洪系统与古驿道修缮相结合

  建议组织开展全国线性文化遗产普查和抢救性修缮。许瑞生说,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部署各地开展线性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全面摸查国内线性文化遗产遗存(包括陆路和水路驿道)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及沿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对重要的历史遗存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同时,掌握遗产周边古镇古村、贫困村、旅游资源、地下文物分布等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线性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内涵,为开展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另外,许瑞生建议,建立全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国家层面明确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统筹,调动社会力量,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并尽快形成“中国古驿道”的统一品牌。充分利用线性遗产的特征,探索研究多种展示方式,因地制宜打造“历史展示线+休闲体验线”的线性文化遗产游憩新模式。

  他还提议,各地可以采取多种类型的活化利用模式,可积极活化利用古村落古建筑,发展民宿、遗产酒店等,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开展相关文化创意、体育和旅游活动等。在活化过程中,深入发掘古驿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发现传统手工艺匠人,抢救和整理相关文字、照片和影像,传承发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青少年参与其中,延续历史文脉。

 

(原文刊登于羊城晚报,作者为吴珊,南粤古驿道网已作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