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驿道活起来
2018-03-04 上午 09:17   作者:人民政协网 林仪   
分享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林仪)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作出部署安排,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而今,这股“古驿道风”也吹到了全国两会上。

让古驿道活起来

网络图片

  遍布在乡野之间的古驿道,是文化变迁的见证。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以驿站聚落发展起来的显赫墟镇,因现代交通改变其区位条件而陷入经济贫困。古驿道线性遗迹传统文化的“富裕”与乡村经济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广东为例,省定2277条贫困村中,有约60%分布在古驿道5公里以内的范围内。

  但与此同时,由于处于发展滞后状态,没有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沿驿道保留下来的村落历史建筑文化遗存历史价值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各类文化遗产原真性高。近两年来,广东将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开展南粤古驿道和绿道互联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结合现代人需求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功能转型升级,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两年来借助古驿道活化利用开展的系列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带来了人气、财气,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村民的心气,恢复了古村生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认为。

  以此及彼,包括古驿道、长城、京杭大运河等在内的线性文化遗产犹如一笔巨大的宝藏正待开发。今年,许瑞生提交了《以“中国古驿道”为载体,助力振兴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提升文化自信》提案,为活化古驿道出谋划策。 他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部署各地开展线性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对重要的历史遗存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可以原中央苏区县和西部贫困地区为试点,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弘扬传统和红色文化,将地质灾害防治、危房改造、生态林相改善、防洪系统与古驿道修缮相结合。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尽快形成“中国古驿道”的统一品牌,因地制宜地打造“历史展示线+休闲体验线”的线性文化遗产游憩新模式。同时开展多种类型活化利用古驿道,此外还要统筹国家有关部门资源,积极整合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和资金,向驿道重点线路、重点贫困村沿线地区倾斜,发挥叠加效应形成工作合力,助力精准扶贫,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以道兴村,形成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0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政协提案《以“中国古驿道”为载体,助力振兴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提升文化自信》原文如下:

  一、我国现存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状况

  (一)我国线性文化遗产概况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建设,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包括古驿道、长城、京杭大运河等。这些线性遗产在历史上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成为代表中国的国家记忆象征之一。

  古驿道是线性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古代至近代政治、军事、文化、商业、民族、人口等等的交融与发展之路。例如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茶马古道,既推动发展了汉藏边贸经济,也促进了人口迁移流动和族群间文化交融互动;古蜀道在沟通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川盐古道起于唐宋,通过食盐的运输对鄂、渝、湘、黔交汇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力;潇贺古道历史上曾是中原沟通岭南的主要通道。古驿道是中国古代丝绸、茶叶、瓷器、玉器等物品与亚非欧国家进行商贸活动的重要连接通道,是“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近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长征以及抗日战争的主要活动线路,记录着红色足迹。 

  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水路古驿道也是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利灌溉、交通运输、聚落滋养与人口流动、文化培育与交流、生态支持等多方面功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联系南北的重要水运交通干线,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涵,是连接华夏文明的重要纽带。

  目前,我国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广袤大地上仍有许多珍贵遗产被破坏、被淹没;对线性遗产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手段仍不充分、不成熟,线性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和分类修复体系尚未建立。同时,由于线性遗产保护涉及文物历史、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部门职能交错、分工复杂,目前尚缺乏统筹谋划,未能形成有效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机制。

  (二)古驿道线性遗迹传统文化的“富裕”与乡村经济的“贫困”

  中国古驿道在汽车时代到来的100多年时间内,迅速被草丛淹没,昔日以车马为工具的年代因贸易而繁荣起来的村庄迅速衰败。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以驿站聚落发展起来的显赫墟镇,因现代交通改变其区位条件而陷入经济贫困。以广东为例,在省定2277条贫困村中,有约60%分布在古驿道5公里以内的范围内。由于处于发展滞后状态,没有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沿驿道保留下来的村落历史建筑文化遗存历史价值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各类文化遗产原真性高。

  (三)南粤古驿道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

  广东省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线性游憩空间——广东绿道的建设,构建了完整、连续、可达的省级绿道—城市绿道网络。近两年来,广东将南粤古驿道作为广东绿道的升级,开展南粤古驿道和绿道互联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积极探索以道兴村、以道兴粤,结合现代人需求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功能转型升级,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两年来,全省累计发掘诸如西京古道、岐澳古道、梅州岃古驿道、大柘盐米古道、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等古驿道总长近500公里、修复了近300公里,并配套建设沿线标识系统和基础设施,为活化利用奠定了基础。2016年—2017年,以南粤古驿道以及沿线古村落为载体,广东共举办了18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成为国际定联高度关注的品牌赛事,许多国际定向越野知名选手因此而认识“南粤古驿道”的魅力。

  创新利用古驿道文化元素,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打响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的品牌。两年来,成功举办了以古驿道为主题的大学生微纪录片大赛、摄影大赛、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少儿绘画大赛等活动;组织创作古驿道主题曲,并活化了一批古谱、古乐、民歌,编制出版了古驿道保护利用系列丛书;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将南粤古驿道纳入了中小学研学产品,提升了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尤其是2017年底根据毛泽东同志著作《寻乌调查》中描述的贸易路线,依托梅州平远古驿道启动打造“南粤古驿道寻乌调查红色之旅”主题线路,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此外,南粤古驿道已也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

  两年来借助古驿道活化利用开展的系列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带来了人气、财气,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村民的心气,恢复了古村生机,挽救一批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更为村民展现了家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唤起乡村青少年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改变了村民思想上的固有认识,吸引了部分村民返回村从事文旅产业。借助古驿道活化利用,推动建设广东户外体育、乡村旅游的健康之路,促进粤东西北城乡经济互动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

 

  二、若干活化利用“中国古驿道”网络的建议

  以中国古驿道等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历史上承载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护和活化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对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助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原中央苏区县和西部贫困地区为试点

  目前,精准扶贫和振兴原中央苏区县是社会共识,在中央苏区粤、赣、闽三省交界之处,历史上古驿道在贸易运输、军事攻防等方面对中央苏区的建立起了生命线的作用,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就是在半机动化年代对寻乌与南粤的贸易关系沿古驿道线路进行的;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传统丝绸之路驿道经过的地区,以这两个地区为试点,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弘扬传统和红色文化,将地质灾害防治、危房改造、生态林相改善、防洪系统与古驿道修缮相结合。

  (二)组织开展全国线性文化遗产普查和抢救性修缮

  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部署各地开展线性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以田野调查为手段,以地方志、村史为主要参阅资料,以实地体验为主要方式,全面摸查我国线性文化遗产遗存(包括陆路和水路驿道)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及沿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对重要的历史遗存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同时,掌握遗产周边古镇古村、贫困村、旅游资源、地下文物分布等基本情况,充分了解了线性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内涵,为开展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建立全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建立保护体系。在国家层面明确主管部门负责协调统筹,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层面建立跨部门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标准、技术指南,设计统一标识系统,调动社会力量,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并尽快形成“中国古驿道”的统一品牌。

  2、创新展示方式。充分利用线性遗产的特征,探索研究多种展示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历史展示线+休闲体验线”的线性文化遗产游憩新模式。如可通过建设步行径实现对秦长城、土长城的参观,串起周边贫困村和畜牧风光村落,成为新游径;对于汽车时代改变了古代交通体系,可以适当进行古驿道再现,并增加标识解说以及骑行、徒步设施建设,走近历史空间;对于现状堤路结合的古水道,可以通过防洪堤亲水性改善、古驿头的保护利用,丰富游览体验。

提案1

京杭大运河活化利用构思草图(作者自绘)

2

固原秦长城活化利用构思草图(作者自绘)

  (四)开展多种类型活化利用

  1、策划不同类型线性文化遗产主题线路,拓展线性文化遗产文化内涵。依托线性文化遗产体系,提炼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主题线路,讲述驿道好故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满足不同类型游客需求。通过历史遗存真实载体和沿线生态格局,串联沿线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活化利用古村落古建筑,发展民宿、遗产酒店等,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2、依托研学、文创、体育、旅游等活动,传承发扬线性文化遗产内涵。积极策划线性文化遗产相关文化创意、体育和旅游活动,与旅游产业开发制造相结合,打造彰显文化自信,符合“一带一路”特色的线性文化遗产精品项目。依托文化遗产发展全民健身,紧密结合自行车、马拉松、徒步等现代户外体育运动,组织开展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引导广大群众走进古驿道、感受古驿道。深入发掘古驿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发现传统手工艺匠人,抢救和整理相关文字、照片和影像,传承发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青少年参与其中,延续历史文脉。

  (五)部门联动、政策叠加

  统筹国家发改、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林业等有关部门资源,积极整合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和资金,向驿道重点线路、重点贫困村沿线地区倾斜,发挥叠加效应形成工作合力,助力精准扶贫,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以道兴村,形成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责任编辑:李凌玉